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名曲赏析 > 【德国音乐跳槽王】现代音乐之父巴赫

【德国音乐跳槽王】现代音乐之父巴赫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音乐史甚至是世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1708年7月14日,距今299年,二十三岁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前往魏玛,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巴魅花和前小姨子巴菲娜。

  五年前,高中毕业生巴赫第一次就业便在魏玛宫廷乐队。这次巴赫来自弥豪森(Muehlhausen),这个出版了处女作的城市。弥城每年议会改选仪式与教堂礼拜合并举行。时任弥城圣柏莱兹教堂管风琴师的巴赫专为仪式写康塔塔《主即吾王》(BWV 71)。议员们十分满意,一致同意动用公款出版。然而,统治弥城的极端虔信派要求礼拜时禁用管风琴。等于端了巴赫的饭碗。而且弥城工资超低,虽然巴魅花持家有方,但巴赫依然悲叹:“我们生活极其节俭,却仍常常连房租都交不起,并时时困于意外支出。生活何等艰难!”

  巴赫只好跳槽。这个德国音乐跳槽王一生都在为薪水跳槽,或准备跳槽。

到弥豪森一年后,巴赫为魏玛侯爵翁威廉验收管风琴,他趁机在侯爵面前弹奏一曲。侯爵大悦,立聘巴赫顶替自己退休的管风琴师。面对顶头上司,弥城议会只好接受巴赫的辞职。

  列位看官,当时德意志有三百五十二个公侯小国,绝大多数面积和居民等于中国的乡镇,宫廷乐队象征领导的品位。翁威廉和弟弟翁若恩侯爵共治魏玛,各有自己的宫廷、仆役和乐队。巴赫职位是“萨克森侯爵宫廷管风琴师兼宫廷乐师”,位列宫廷乐正(Hofkapellmeister)杜雷色及其子、副乐正杜悦威之后,坐魏玛音乐第三把交椅。

不久,翁若恩去世,其子翁奥德继位。叔侄向来不是理想的执政团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临死立其子朱允炆为建文帝,他亲叔叔燕王朱棣不久即举兵“清君侧”,四年后推翻侄子,自己坐了皇位,建文帝不知所终。翁家叔侄虽未闹到兵戎相见,但擅长小提琴与长号的十九岁翁奥德思想开明,也经常与叔叔冲突,俩人的音乐品位当然也大相径庭。翁奥德组织宫廷管风琴音乐会,力推意大利音乐。叔叔则主管教堂音乐,崇尚法国音乐。魏玛宫廷教堂有当时全德少见的十八人大型唱诗班,且教堂建筑风格独特,管风琴和乐队位于二楼,奏唱时声浪直冲穹顶,然后加倍下扑,回响轰鸣连绵不绝,似乎直接来自天堂,效果全德独一无二。在这里,巴赫生平第一次指挥职业乐队和唱诗班。

——未完待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