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名曲赏析 > 告诉你一个牛人——梁启超

告诉你一个牛人——梁启超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告诉你一个牛人——梁启超

 

【缘起】

今天我们学习了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大家都认识了这位可以将大道理娓娓道来的老夫子。

其实呀,以后你若读到以下文章,会觉得这梁启超可真是个全才,原来也有那么可爱的一面呢。

噔噔噔噔,现在来看——

 

神童梁启超

梁启超少有异才。他4岁开始认字,6岁读完了“五经”,9岁时能写出洋洋千言的好文章,11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享有“神童”之誉。  

10岁时,他跟着父亲去新会县城应“童子试。”父子俩暂住老相识李秀才家。

其时,李家庭院杏花盛开,煞是好看,启超起个大早去摘花,被父亲看见。父亲喊他进屋里,他急忙把一束杏花藏在衣袖之中。

父亲想教训他,便出了个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这时,启超正坐在一块大镜子前面。他灵机一动,答道:“堂前明镜,大人明察秋毫。”

和父亲坐在一起的李秀才,正打算出门。仆人来报说车子已经准备好了。李秀才对启超说:“孩子,我还有一联:推车出小巷。”

梁启超用手摸摸脑袋,立刻对道:“策马入长安。”

李秀才当即把他揽入怀里,口里不停地说:“果真神童!果真神童!”  

后来,少年梁启超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曾路过武昌,特意去拜访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梁启超投的名帖署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拜。”张之洞见后大为生气,心想:你小小少年,又是布衣平民,怎敢狂妄地同官位很高、年纪又大的一品总督称兄道弟?一定得戏辱他一顿,便出一上联让门子送到门外。梁启超一看,写的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梁启超看罢,微笑着写出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张之洞看了,惊叹不已。知启超不是凡人,立即整装迎出大门。

 


少年果然非凡人。现在我们再来看——

麻将达人梁启超

梁启超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在工作之余,他还是一个大力提倡趣味主义人生观的娱乐“发烧友”,尤其对玩麻将,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1919年的一天,几个学界的朋友邀梁启超去做演讲。梁启超表示不能前去,朋友问他:“如何不行?”他一本正经地回答:“你们说的那个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朋友误以为他要辅导学生,便说:“辅导之事晚一点也无妨。”梁启超哈哈大笑:“错了错了,我指的这‘四人功课’,乃四人上桌打麻将!”说着,还做出一个抓牌打牌的动作,引得在场的一干人哄堂大笑。为了打麻将推掉演讲,可见麻将对梁启超吸引力之大。

不过,有时有人请他做演讲,他还是会爽快答应的,但在演讲之前,都要先玩几圈麻将。有人问起其中的缘由,他振振有词:“予正利用博戏时间起腹稿耳。骨牌足以启予智窦。手一抚之,思潮汩汩而来,较寻常枯索,难易悬殊,屡验屡效,已成习惯。”说来也怪,每次从牌桌上走下来,登上演讲台,梁启超都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不得不让人钦佩他的演讲灵感来自牌桌的滋润。

据梁启超的朋友严范孙回忆,梁启超还曾发明过五人与三人麻将玩法。

一次梁启超去朋友家玩麻将,四人正准备开局时,又来了一位访客,而此君也是他们圈中的雀友。这种情况下,多半是主人主动退出,让客人玩上几圈。但梁启超不同意:“如此一来,满足了客人,主人岂不是很扫兴?不妥,不妥。”梁启超随即想出了一个五人打牌的办法:将东南西北四圈增加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圈,执到中字的人第一个圈在局外做梦家。第一圈打完之后,由执东字者出局,执中字者入局,如此类推。这一玩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于是,那天晚上,牌桌上出现了五人轮流上阵的奇观,让人不得不叹服梁启超在牌桌上高人一等的创造性。

三人麻将玩法就是把36张万字牌和4张北字牌拿走,只留筒子36张、索子36张和东南西中发白24张,共96张牌。三人只准碰牌不准吃牌,于是三人也可以作“三缺一”的牌战。

梁启超热爱麻将,他将玩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比如,他曾有理有据地把麻将和救国结合起来:“麻将不能不打,要救国一定要打麻将。打麻将可以观察人的品格,还可以锻炼坚忍精神,一坐下去不论胜负,一定要打完四圈。同时即使前三圈都失败了,还有翻本的希望,我们国家和别国竞赛,败了也不能气馁呀!这种精神可以在麻将桌上锻炼出来。”《饮冰室合集》中不少文章都是他在打牌的间隙写出来的。

【读到此处,真想说一句:厉害了,我的哥。不是怕学霸,就怕学霸来搓麻!】

 

自恋教师梁启超

(当然,哪有自己说自己自恋的,但是,且看学生眼中的他。)

 

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如果你以为梁启超的技能只有这么多,抱歉,你错了。现在放大招了。请看——

 

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因病早殇。
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著名经济学专家。
梁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
梁思宁:光荣的革命军人。

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的,你没有看错,九个人,他们都姓梁,都是思字辈,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军事……都卓有成效。

他们的爹地就是——梁——启——超。

怎么样?是不是很能生?

是不是很会教育?

《三字经》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似乎远了点,《小李飞刀》的“一门三进士,父子两探花”似乎玄了点,可梁家“一门三院士”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现在我们就把最佳爸爸奖颁发给他吧。

 


最牛老爸梁启超

梁启超是天才,他的精力超级旺盛,虽然社会事务繁杂,但他没有忽视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他经常会一边打麻将一边口述文章,打完麻将写完文章还不忘了给子女写家书,写到哪就是哪。梁启超一生所写的家书超过百万字,字字都是满满的爱。相比于其他文字,他写家书极为随便,想到哪就写到哪,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毫无顾忌,语气平和,幽默,诙谐,多白话,而且有时感觉像个女人,唠唠叨叨,婆婆妈妈,他在信里,给人感觉就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有时还给孩子们撒撒娇。

梁启超的400封家书,是一位慈祥父亲与孩子们平等而亲切的心灵对话。梁启超亲切的称长女思顺“大宝贝”“娴儿”“Baby思顺”“顺儿”;称小儿子思礼“老白鼻”“老白鼻者”“老Baby也”;给思懿“司马懿”的外号;称思庄为“庄庄”,思忠为“忠忠”,思达为“达达”,思宁,却改为行名,呼为“六六”;或者集体称为“大小孩子们”“大孩子们、小孩子们”等。

下面这封家书写于1927年1月2日。

 

收三封信真高兴

——梁启超致以孩子们

孩子们:

……我昨天才从城里回来,达达、司马懿、六六三天前已经来了,今天午饭后他们娘娘带他们去逛颐和园,老郭曹五都跟去,现在只剩我和小白鼻看家。

写到这里,他们都回来了,满屋子立刻喧闹起来,和一秒钟以前成了两个世界。

庄庄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为什么没有戴眼镜),比从前漂亮得多。思永还是那样子。思成为什么这样疲呢?像老了好些。思顺却像更年轻了。桂儿、瞻儿那副不大清楚,不甚看得出来。小白鼻牵着冰车好顽极了。老白鼻绝对不肯把小儿子让给弟弟,和他商量半天,到底不肯,只肯把烂名士让出一半,他把这小干儿子亲了几亲(老白鼻最怕的爹爹去美国,比吃泻油还怕),连冰车一齐交给老郭替他“收收”了。

老白鼻一天一天越得人爱,非常聪明,又非常听话,每天总逗我笑几场。他读了十几首唐诗,天天教他的老郭念,刚才他来告诉我说:“老郭真笨,我教他念‘少小离家’,他不会念,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他一面说一面抱着小描就把那猫摔下地,惹得哄堂大笑)他念:“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总要我一个人和他对酌,念到第三句便躺下,念到第四句便去抱一部书当琴弹。

我打算寒假时到汤山住几天,好生休息,现在正打听那边安静不安静。我近来极少打牌,一个月打不到一次,这几天司马懿来了,倒过了几回桥。酒是久已一滴不入口,虽宴会席上有极好的酒,看着也不动心。写字倒是短不了,近一个月来少些,因为忙得没有工夫。

十六年一月二日 爹爹

 


虽忙于办报、办学、撰稿等各事务,但梁启超一直没有放松对孩子们的关心和教育。他注意在家中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轻松、快乐的环境与氛围,对孩子很亲和,和孩子一起玩耍,教他们背诗词,给他们讲故事,还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们知识和心智上的启迪。

梁启超对孩子们的教育经费总是不计成本,大量投入。他宁肯别的地方省一点,也要让孩子上好的学校,让孩子留学。梁思成、梁思永在留学前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其他子女也打算送出国留学,但因梁启超过早去世,未能如愿。后来,思达、思宁入了南开大学,思懿上的燕京大学。

同时,对于孩子的成就,梁启超更加看中孩子们是不是过的快乐和幸福。比如他对梁思成的建议。

梁启超在1927年8月29日写给孩子们的一封家书中,谈到了梁思成的学业与专长、兴趣等问题。他感觉思成所学太专,于是建议他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时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学科。在这封信里,梁启超告诫梁思成:

1.要博,不要专,太专则失了兴味,生活不幸福;

2.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3.生活上可以多些孩子气,但做事上不可孩子气;

4.正确处理好规矩与巧之间的关系,无规矩便无巧,有规矩而不能巧,则无以有大成,有巧而无规矩,也不能有所成。

5.天才是在规矩中诞生的,一个天才终生都在规矩之中。

6.智识才能固然重要,但道德信仰更不可缺。

 

在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上,没有人会像梁启超这样太不重功利和成败。所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严格来说不能说是教育思想,而是一种培养人的人性和天性的思想。梁启超所认为的人才,不以成败得失而论,不以文凭学历而论,不以获得多少社会认可而论,而是自身葆有一种坚毅的、愉悦的、知而不为、为而不有的人性本有的优良品格。

【启发】和谐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人格养成最重要。

 

最后,说正事了,梁启超还是历史书中那个大咖:


革命家梁启超

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周恩来纪念馆,我们还能看到周恩来抄写的梁启超的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可见梁启超在当时的影响力。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万字,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

他学问渊博,贯通新旧中西。他的文章极其动人。严复称“任公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黄,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那个时代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都要反复地阅读。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正是因为梁启超在当时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他逝世后,天津、上海都举行了公祭,各界名流纷纷著文悼念。杨杏佛的挽联是“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藉误英雄。”胡适的挽联是“文字收功,神州革命;平生自许,中国新民。”

,学派对立,称:“梁启超学术上的成就量胜于质,。”他的老师康有为也因政见不和,骂他是“梁贼”。然而这都无损于梁启超的历史地位。

 

怎么样?什么是牛人?就是不仅“博”而且“专”,做一行成一行,做一行爱一行。用《敬业与乐业》里的话来说,就是“责任心”和“兴趣”。

诸位,还不赶快看书学习去?想做“牛人”,没这么容易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