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名曲赏析 > 他,带领江西文化进入全盛时代,为何官二代儿子却郁郁而终?

他,带领江西文化进入全盛时代,为何官二代儿子却郁郁而终?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全文5500字,阅读需时15分钟


题记

人人都说赣临川,开元要数晏小山。

无可奈何花落去,犹记当年惊朝堂。



可以设想一下,宋代文坛领袖级人物欧阳修,他的朋友圈都有哪些牛人?


号称“古今第一奇才”的苏轼;永远只吃摆在自己面前一道菜的王安石;小时候就知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因原创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省却后世学子搜肠刮肚之苦的范仲淹;为避嫌而被欧阳修评为第二,却阴错阳差使苏轼失去状元头衔的曾巩;曾写出佳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随便说一个,都会让后世文人膝盖发软,差点儿跪下去。庐陵醉翁真不是盖的,绝对是宋代文坛的大佬。


在这个朋友圈里,还有一个更牛的人。这个人五岁就已出名,被称为“神童”。十四岁时,被当地官员推荐上京城考试,那文章写得让考官啧啧称奇。当朝皇帝听说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孩子,龙心大悦,要亲自会会他。见面之后,这孩子说的一番话,在满朝文武中引起极大的轰动。他说:“皇上,这次的考试题目,小的凑巧在此之前复习到了,文章写得好不足为奇。小的恳请皇上当面出题,重新考我。”我的乖乖,见过牛的,没见过比这更牛的;见过老实人,没见过比这更老实的人。况且他还是个孩子啊!结果就不用猜了——Pass(过关)!


这个孩子就是晏殊。现代人谈宋词,言必称苏轼、辛弃疾,甚至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吴文英……实际上,词这一文学体裁,发展到宋代,走向鼎盛,在其中真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就是晏殊。


晏殊之前,词坛以李煜、冯延巳、温庭筠等为代表,辞藻华丽,词风艳丽,格调不高;而晏殊拓宽了词的领域,使词基本摆脱了卿卿我我的风格,对宋代词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晏殊像


晏殊这个人有几个特点:一是成名早,上文已说过了。二是职位高,曾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够高的吧。三是品行好,当年在朝堂上那番言辞,说明这人真是厚道。套用现代语言,晏殊是名副其实的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四是识人才,范仲淹、王安石等都是他的门生,欧阳修、富弼等得到他的提携和推荐,这些可都是人中之龙。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么多优点,晏殊在当时的文人、仕人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说了半天,晏殊到底才气如何,有什么名作流传于世?我也不卖关子了,先引用他一首流传广泛的词,词牌是《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神童”之名绝非浪得虚名,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甚至成了晏殊的代名词。你可能不知道晏殊,但一定知道这句词。然而,晏殊的影响还不仅限于词坛,他对区域文化的勃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贰


说晏殊,不得不说说他的籍贯,仔细研究起来,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晏殊是江西抚州临川人。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江西这个地方,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宋代以降,人才辈出,尤其是宋代,简直就是江西人在唱主角,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文天祥等,这些在文坛、政坛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二是江西盛产神童。晏殊就不必再说了。明代时还有个解缙,他是江西吉水人,民间有很多关于解缙的逸闻轶事,可惜后来因介入太子之争,犯了皇家大忌,被皇帝朱棣活活冻死在室外。还有一个出现在当代,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 年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召了一个少年班,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神童名叫宁铂,入少年班时年仅十三岁,这宁铂就是江西赣州人,听说已遁入空门,出家当和尚了,可叹!


我曾经有个疑惑:为什么宋代之前江西鲜有文化名人出现,之后则层出不穷?后来翻阅了一些史料,慢慢地理出一点头绪。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南唐打基础,晏殊带个头。什么意思?且听我细细道来。


907 年,让中华民族无比自豪的唐王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一个大分裂时代。当时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除此之外,,不记也罢)像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合称“五代十国”。在这十国里,有个南唐国,它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被赵匡胤灭掉的最后一个国家。


南唐最后一任君主叫李煜,就是那个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人。现在的江西全境当时属于南唐,得益于文人型君主的推动,江西的教育文化事业得到飞速发展。进入北宋,赵匡胤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已在前朝打下坚实基础的江西,终于等来了厚积薄发的机会。这个时候,晏殊横空出世。


因为他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无数江西学子看到登榜入阁的希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江西文化由此进入一个全盛时代。可以说,晏殊之于江西,犹如韩愈之于潮州、曾国藩之于湖南,是区域风气改变的引领者。


晏殊之后,他的家乡抚州临川,先后涌现了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王安石两位大咖,被评为宋代心学大师的陆九渊,,另外还有晏殊之子、著名词人晏幾道,等等,不胜枚举。抚州也由此获得了“才子之乡”的美誉,并进入历史视野,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圣地。放眼全国,也只有安徽省桐城市能与之比肩、比美。


『叁


晏殊之厚,在于厚道、厚实、厚德。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段跟晏殊有关的史料,证明其绝对担得起这“三厚”之名。


晏殊二十三岁那年,也就是1013 年,福建福清一户蔡姓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晏殊肯定没想到,这个叫蔡伯俙的男孩,不仅破了他的年龄最小的神童纪录,而且还和这位神童一起成了太子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的伴读。三年后,亦即1016 年,蔡伯俙被父亲背着,来到京城参加童子科考试。这孩子人小鬼大,在廷试环节,当着皇帝赵恒的面儿,背了一首御制诗,把皇帝乐得当晚多吃了一碗饭,还当廷赐诗一首,诗写得不怎么样,我只引一句:“七闽山水多灵秀,三岁奇童出盛时。”这还不算,皇帝又赐蔡伯俙进士出身(可能是我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进士),并让他陪太子赵祯读书。


此后的日子里,小蔡神童用一套“组合拳”,连续打破了多项全国纪录。除了是全国年龄最小的进士外,小蔡还是年龄最小的拍马屁者。如皇宫门槛比较高,太子赵祯每次经过十分吃力,小蔡便趴在地上,让赵祯踩身而过。有一年,皇帝问他:“这么小离家,想父母吗?”这一问是有陷阱的,无论答“是”或“否”,都有可能犯路线错误。小蔡的回答不得不让人佩服他聪明机灵,他说:“皇上就如同我的父母!”小蔡还是年龄最小的“枪手”,皇帝布置作业,赵祯贪玩,就让小蔡代劳,小蔡欣然从命。


同是陪太子读书,年长的神童晏殊则让赵祯感到古板而不好玩。这个老晏,看到我迈不过门槛,也不来扶一把;叫你帮忙写作业,居然当面拒绝我。哼,等我当了皇帝,看我怎么收拾你。小蔡见状,暗自偷笑:这晏殊,好笨!不知道“神童”之名是怎么得来的?唉,看在共同陪太子读书的分上,今后我会关照你的。


可是,眼看着赵祯成了皇帝,眼看着自己变成了小伙子,蔡伯俙发现,晏殊的官是越做越大,而自己却还在“打酱油”。还得佩服这蔡神童,脸皮真厚,仗着跟皇帝赵祯是发小,直接问皇帝为什么。皇帝看了一眼陪他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说:治理国家需要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得夸夸这位皇帝,是个明白人,孰轻孰重、孰是孰非分得门儿清。据史载,宋仁宗比较念旧,。


宋仁宗赵祯画像


皇上的器重,让晏殊很开心。清明时节,晏殊和一班好友去野外踏青。回家后,轻松写下《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刚搁下笔,忽然管家来报:“老爷,大喜!夫人生了,又是一个男孩!”


『肆


晏殊的第七个儿子出生的那一年,他已经四十八岁。老来得子,让晏殊浑身透着清爽。夫人问给这孩子取个啥名字,晏殊沉思片刻说:“就叫晏幾道吧。”


作为晏殊最小的儿子,晏幾道一出生,就得到了家人的宠爱。这小子从小聪明过人,七岁能文,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便高中进士。简直就是一个神童!我不得不惊叹晏殊的造化,他的儿子能够踏着与他同样的成长轨迹,一出手便轰动朝野,这与他十四岁那年惊艳登场,是何其相似!晏殊自己也纳闷,人死了才会转世,难道是自己的灵魂提前转世了?也许是感应,也许是凑巧,也许就是宿命,晏幾道考中进士后的第四年,晏殊便走完了六十五年的辉煌人生,带着微笑撒手西去。


人走茶凉,自古如此。父亲晏殊的离去,于十八岁的晏幾道,甚至于晏家,是个重大的转折点。晏家从此家道中落,从小锦衣玉食的晏幾道也因此踏上了独自谋生之路。有一年,晏幾道来到沈姓好友家,让四位歌女演唱各自所填的新词,其间,与其中一位叫小苹的歌女产生了恋情。后来好友去世,四位歌女也不知所踪。晏幾道十分惆怅、落寞,满脑子全是小苹的倩影,在无限伤感中写下无限伤感的《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天空在下着细雨,枝上的红花随风轻轻地飘落,我独自站在雨中,任落花胡乱地撒在身上,望着一对燕子穿过重重雨幕,自由自在地飞去。置身于这种场景之中,是伤,是怜,是羡,还是怨?按照晏幾道自己的说法,这首词是为思念歌女小苹而作的。但我总认为,小苹只是一个托儿,在晏幾道的潜意识里,是要表达对父亲晏殊深深的怀念。“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父亲早已驾一缕祥云而去,可当年陪伴父子俩读书、散步的那轮明月,仍在天空静静地注视着自己。


晏幾道和晏殊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相信他们父子之间一定存在心灵感应。不信,请大家读读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在这首词里,有“燕子”且“双飞”,有“明月”却“不谙离恨苦”,同样的元素构成的画面中,父子俩词中的人都只有一个,只是一个在“独上”,一个在“独立”。在这一动一静之中,即便是阴阳两隔,父子俩依然在进行着心灵对话。


『伍


晏氏父子之间的相似是全方位的。两人都是少年成名,词风都以婉约为主,性格不温不火。唯一不同的是,晏殊一辈子荣华富贵,门生故吏大多声名显赫;而晏幾道的一生,大部分在坎坷中度过,甚至因朋友郑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我有时想,这王安石既是晏殊的门生,又是老乡,跟晏幾道还是同僚,这关系够铁的吧;但仅仅因为老师之子对自己的政策提出不同意见,就把他投入大牢,是不是太过分了?


晏氏父子之间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是我一直没琢磨透的问题。晏殊字同叔,晏幾道字叔原,父子俩的字都有一个“叔”字,我始终不认为这是巧合,应该有什么关联。有一天,我将他们俩的字,组合成文字游戏,似乎摸出一点门道。难道他们俩早已心有灵犀,视为一体?因为无论是“叔同原”,或者“叔原同”,其意相似,因意似而人似。我不知道这样推断是否牵强,但的确为他们父子之间的惊人相似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例证。我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又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子,后出家当了和尚,法号弘一的那位,俗名李叔同。弘一法师有很多个名字,却偏爱“叔同”,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但应该跟晏氏父子有一定关系,要么是他们俩的粉丝,要么想成为像他们俩一样的偶像。


但有一点,同叔也好,叔同也罢,都无法跟叔原比。这一点就是叔原的孤傲自负,孤傲得连苏轼也不放在眼里。据史载,有一天,苏轼和黄庭坚想拜访晏幾道,不料吃了个闭门羹,晏幾道说:如今在朝廷当大官的,有一半是从我家出去的,我都没空见他们,你俩请回吧。苏、黄二人灰头土脸地走了。


也许正是这点孤傲,导致晏幾道异于其父晏殊,到头来穷困潦倒,郁郁而终。晏幾道活了七十三岁,后人因其词风与父亲晏殊相近,称二人为“二晏”。我国历史上,也只有三国时的“三曹”(曹操父子)和与晏氏同朝的“三苏”(苏洵父子),能与之相媲。


斯人已逝,人生苦短,不如再读一首晏殊的《浣溪沙》,珍惜当下吧: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本文为独秀山原创,原标题《宋词之天厚星小神童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摘自《只有香如故:宋词十三星宿背后的故事》,图片源自网络,本文已由出版方授权,转载请注明“鲲鹏悦读”。




作者:独秀山

定价:35.00

出版时间:2017.06


当当网购买链接


作者简介

独秀山,因慕陈独秀之名,生在怀宁;因敬陈独秀之人,而仿其名。

浣溪沙•半百

少不垄耕择木栖,

北渡南归觅东西。

半百半白还半稀。


秋来未觉风萧瑟,

春去还有花消息。

随心所欲说宋词。


【内容简介】

本书以跟读者对话的语气详细解读了李煜、晏殊、欧阳修、苏轼、秦观、柳永、贺铸、周邦彦、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张先十三位词人的一生及其经典作品。读此书,你会发现:原来这首词是这个意思,原来这个词人这么有趣,原来我很喜欢宋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