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个性的跃动
杨照 (台湾) \文
莫扎特:第九号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K. 271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9 in E flat major , K. 271
自我是跃动、戏谑,
不时有着情绪性反应的,
外在环境却要永远装出宏伟庄重的模样,
这两者摆在一起,会刺激出不安与浮动,
当然也就不意外吧!
莫扎特降E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
一七七七年,莫扎特二十一岁,正式脱离了“神童”的年纪,在萨尔茨堡宫廷里担任乐师,应付大主教柯罗雷多的需求,快速累积作品数量。宗教的场合需要弥撒曲,世俗欢宴就写嬉游曲助兴。
然而莫扎特和父亲对这样的生活都感到不满。父亲怀念柯罗雷多前任的主教,深深感觉到柯罗雷多不像前任主教那么爱好音乐,也担心柯罗雷多会一步步缩减音乐活动,影响儿子的前途。另外,父亲心中总是放不掉小莫扎特“神童”时期的风光,希望儿子能在欧洲更高层的宫廷发展,可是多年来去过那不勒斯、罗马、米兰、维也纳、慕尼黑等地,都没有具体的结果,总是只能回到萨尔茨堡看大主教的脸色。
一七七七年年初,老莫扎特又有了新的想法,打算带儿子到巴黎去试试,凡尔赛宫是他的新目标。他开始和巴黎的友人通信,并且计划要用怎样的借口跟柯罗雷多请假。
小莫扎特对父亲的计划,反应兴奋。因为他腻于日复一日写作宫廷流行的嘉兰特风格音乐,这些音乐对他太简单,也太缺乏变化了。其实不只对他,对教堂里、宫廷里听音乐的人,这些音乐也像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从耳朵边轻易就流过去了。然而只要莫扎特在音乐中稍微做点变化,柯罗雷多主教马上就皱眉头。柯罗雷多要的,就是在旁边行礼如仪的形式音乐,完全不会引起注意,完全没有打扰众人的耳朵。
显然,年轻的身体里有着巨大的骚动,想要突破这些限制飞跃出来。K. 270的《降B大调嬉游曲》,莫扎特在最后的主题中偷偷藏了一段和声呼应变化的乐段,打破了整首曲子的单线进行方式,那显然才是他自己真正想要写的东西。后来他把这段搬进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成为伯爵夫人和侍女精彩对唱的《清风徐来》。
接着,莫扎特就写了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必须从第二乐章听起,或许该说,听过第二乐章后,会对第一乐章的语法与风格产生不同的理解。
第二乐章是用降E大调的关系调c小调写的,而且充分发挥了小调深奥哀凉的特色。这正是萨尔茨堡宫廷中最不能接受的一种风格,阴暗冷调的声音,既不适合堂皇地赞颂上帝,也不适合吃饭时帮助食欲。
然而,这正是莫扎特要的。小调不受欢迎,所以小调和声在这个时代就不像几个主要大调那么固定,形成块状的和声进行模式,也因此小调和声的自由度就高多了。莫扎特在这个小行板乐章中,将小调和声用到淋漓尽致,大胆地让旋律在各种不同的半音阶间上下流动,再以和声稳定住乐曲的进行,产生一种荡漾心神、使人莫名不安的效果。
领受了第二乐章的这种不安,回头让我们重听一下第一乐章。第一乐章最奇特的安排,是乐曲开始的第二小节,钢琴就出现了,违反了那个时代前面先由乐团总奏交代完第一、第二主题后,才让主奏乐器接手的协奏曲惯例。而且,钢琴弹了两个短句子后就消失了,又变回乐团总奏呈示主题,让人恍神,突然间不敢确定:刚刚真的有钢琴声音吗?
那飘忽的钢琴声,短短的乐句,一方面接续乐团抛过来的主调琶音,予以完成,另一方面却显现了和乐团很不一样的情绪,乐团的音乐宏伟带点威胁,钢琴却亲和戏谑。
乐团总奏结尾,依照惯例应该是钢琴堂皇出场,弹出刚刚由乐团预示过的主题。然而莫扎特却在这首曲子中,让钢琴先弹出一长串高音降B的震音,像渐渐掩盖过来的海潮般,侵浸进而取代了乐团的声音,然后钢琴才开始自我主张唱起它的旋律。这样的过程,似乎也在让钢琴跟乐团既合作却又划清界限,凸显出钢琴乐音很不一样的性格。
莫扎特的创意还不只这样。在第三乐章轮旋曲中,他掺加了一段缓慢温柔的小步舞曲,其音乐速度感受甚至比第二乐章的小行板还要慢,给人一种乐曲转回慢板的错觉。一回神,啊,曲子竟然就到终点了。
这首钢琴协奏曲,或许就是当时莫扎特对大主教宫廷最勇敢的回应吧!钢琴琴声代表了他的心情,不得已在乐团中与代表大主教势力的音乐合作,但总是要找到机会伸张与乐团不尽相同的自我。自我是跃动、戏谑,不时有着情绪性反应的,外在环境却要永远装出宏伟庄重的模样,这两者摆在一起,会刺激出不安与浮动,当然也就不意外吧!
萌主按:这是理想国独家授权本公号《琴童家长联盟》连载的一本特别的音乐书《想乐》。他的作者是台湾有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杨照著作等身,数十本代表作中有两本最特别,一是写给女儿的《我想遇见你的人生》(今后本公号会陆续连载),一本是《想乐》。
说它们特别,是因为杨照的女儿李其叡是台湾有名的少年钢琴家,目前在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念音乐预科班。这两本书,都是他在陪伴女儿学琴的过程中写成。
《想乐》的内容,是杨照在香港《明报》开设的专栏。他选取的是一些乐史上认定的经典杰作,而且一般很容易找到、听到的曲目,有点像古典音乐中的入门或“必听”曲目,用这些曲子串起钢琴音乐史变化的轨迹。本书一方面是杨照对他心爱音乐作品的分析介绍;另一方面,透过这些乐曲,他更要告诉我们的,则是他对音乐史的思索论辩。
也许通过这本书,各位家长可以学会的是,如何与孩子一起进入音乐史,聆听音乐以外的声音。
音乐改变生活,琴童改变家长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谢绝抄袭)
点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欢迎以“873070822”加入“史上最干净的群”--微信《中国琴童家长群》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本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