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名曲赏析 > 福建晋江安海金墩泉郡熙春铺仕曹巷金墩天麒黄松十世孙《黄虞稷

福建晋江安海金墩泉郡熙春铺仕曹巷金墩天麒黄松十世孙《黄虞稷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黄虞稷 

黄虞稷(1629-1691年),字俞邰,号楮园,明末清初晋江安海金墩人,著名藏书家。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黄居中之子。崇祯中随其父移居南京江宁金墩千顷堂。

基本信息

  • 出生地

    晋江安海人

  • 主要作品

    《千顷堂书目》、《大清一统志》等

  • 字    号

    字俞邰
    号楮园

  •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 本    名

    黄虞稷

  • 去世时间

    1691年

  • 出生时间

    1629年

目录

1千顷堂藏书

2征刻秘本书目

3篆修清史

4其他

5著述

黄虞稷编次、周在同辑《徵刻唐宋秘本书目》

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

黄虞稷与丁雄飞的藏书情缘再现

■江苏南京 朱睿哲 朱炳贵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私家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是黄虞稷在自家藏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他在父亲黄居中所藏图书的基础上,广搜博采,岁增月益,将自家藏书楼千顷堂藏书增扩至八万余卷,是明末清初一位有全国影响的藏书大家。

黄虞稷,字俞邰,号楮园,祖籍泉州晋江安海金墩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卒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黄虞稷的藏书事业,传承自他同是藏书家的父亲黄居中。

黄居中,字明立,号海鹤,祖籍泉州晋江安海金墩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万历十三年(1585)考中举人,在上海担任教谕,后调至南京国子监任职。黄居中酷爱藏书,对前朝史实,当代艺文,无不蓄意搜集,有些稀缺珍本即使花钱也无法买到,他就“手自校录缮写。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搜集,他家藏书楼千顷斋中图书累积至六万余卷。黄居中还笃志好学,寝食坐卧,晏居行役,未尝一刻离开过书本,年八十余,犹篝灯诵读,达旦不倦

黄虞稷自幼即受家学熏陶,嗜书成癖,好学成性。父亲去世后,他深知父亲聚书之不易,对家中藏书千方百计加以保护。明清易代,战乱频仍,南京多数公私所藏版籍在动荡中化为灰烬,黄家藏书却幸免于难。这一奇迹使钱谦益大为惊讶:黄氏之书,俨然无恙,则岂非居福德之地,有神物呵护,而能若是欤?

黄虞稷没有消极守护父亲留下的图书,而是继续广泛搜购他人流散入市的书籍,或寻找自家所无的图书校勘、抄录,充实家藏。仅几年时间,他就将家中藏书增益至八万多卷,并把千顷斋扩建为千顷堂。

黄虞稷在收藏图书的过程中极其重视图书的整理、辑佚、校勘。青壮年时期,他大部分时间都埋首书斋,对家中藏书一一考其篇目次第籍记之,夏必暴,蠹必简,犹时时借人藏本,稽其同异,朝夕伏读

尽管黄虞稷用功甚勤,闭户少酬酢,但他没有忽视与其他学者、藏书家的相互研讨、切磋。他与著名学者钱谦益、黄宗羲、施闰章、毛奇龄、朱彝尊等,南京的藏书大家心太平庵主丁雄飞、赖古堂主周亮工、藏密庵主周在浚等,都有交流往来。

丁雄飞虽比黄虞稷大二十多岁,两人却因共同的爱好和追求结成了忘年交。丁雄飞位于南京城西乌龙潭的心太平庵藏书颇丰,尤多秘本。为增益各自藏书,交流学术,他们订立了《古欢社约》,约定每月各自到对方家中借书、看书一天,互相质证、抄录或彼藏我阙,或我藏彼阙之图书。

黄虞稷藏书中有不少珍本秘籍,他希望将它们大量刻印出来,以嘉惠士林,也使稀见文献能广泛流传,不致湮没。由于食贫自好,自己力有不逮,他便与周在浚从各自的珍藏中精心挑选出九十六部秘本,编成《征刻唐宋人秘本书目》,共同发起征刻倡议,征求财力允许的有识之士参与其中。这一保存文献、传承文化的善举得到了众多学者、士人、刻书家的响应,使得不少频临绝灭的珍罕典籍得以流传。

黄虞稷于藏书、治学的同时,还在其父所编六卷《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据、增补,穷十数年之功,编纂成一部我国目录学史上著名的《千顷堂书目》。

该书主要收录有明一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布衣文人的作品,搜罗甚为齐备,达一万四千余种,是迄今反映明人艺文最全的书目。在每一类目后面,还补辑正史未收入的南宋、辽、金、元四代著述二千四百余种。全书共三十二卷,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下分五十一门。其分类和体例既吸收了前人书目的优点,又多有改进创新,秩然有序,扼要不繁。

康熙二十年(1681),黄虞稷以布衣身份被征招入翰林院,参与《明史》纂修。在编纂过程中,他以自己的《千顷堂书目》为底本,利用史馆的有利条件,博采诸家书目,去其繁杂,辑其未备,反复考订,经过数年的努力,纂成《明史·艺文志稿》。

后来清廷钦定的《明史·艺文志》即以此稿删削、增补而成。以一份私家藏书目录作为正史艺文志的底本,这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同时,他也利用官方档案进一步充实了《千顷堂书目》,使其对有明一代著作的收录更加全面,成为著录明代作品最完备、可信的书目资料,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考明一代著作者,终以是书为可据。” 《总目》史部目录类从古代大量的公私目录著作中仅选辑十一种,《千顷堂书目》即是其中之一。

千顷堂藏书

千顷堂是福建晋江安平金墩黄氏十三世孙黄虞稷藏书处,故址在今南京白下国区马路街千顷堂金墩宅,前身系其父黄居中所建之千顷斋。

黄虞稷受父亲黄居中熏陶,从小刻苦向学,嗜书成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十六岁入江宁郡学,博览群书,于典籍"问无不知,知无不举其精义",被当地藏书家丁雄飞视为知已。

时值清兵大举南下,江南战乱频仍,许多名家珍藏版籍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号称藏书与天府埒的明朝诸藩之藏,更几无寸轴片纸留世。黄虞稷承继其父丰富藏书,千方百计慎守先世藏书,奇迹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大儒钱谦益《黄氏千顷堂藏书记》感叹说:"岂非居福德之地,有神物呵护而能若是与?"

他慎守善增,广泛搜购他人流散市上的藏书,充实自己的珍藏。几年间,黄虞稷在其父黄居中千顷斋藏书六万余卷的基础上,增至八万多卷,并易名千顷斋为千顷堂,成为江南屈指可数的大藏书家之一。

当时名儒、藏书家钱谦益在纂辑《列朝诗集》时,曾向其借书,才"得尽阅本朝诗文之未见者"。钱氏见多识广,其绛云楼藏书被誉为东南文献之归,但他尚需借阅黄氏之书,可见千顷堂藏书之富、珍籍之多。藏书印有"晋江黄氏父子藏书印"、"温陵黄愈邰氏藏书印"等。

著名学者黄宗羲曾赠诗黄氏:

"秣陵焦氏外,千顷聚书多。石户楼千秘,宗人许再过。

从来耽怪牒,岂以易鸣珂。况说今加富,应知有鬼诃。"

黄虞稷拥有丰富的藏书,从不矜啬,公之同好,互相研究考订。他"常与江左诸名士约为经史会,以资流览,借阅者无虚日"。

他又和好友、藏书家丁雄飞等人建立"古欢社",订立《古观社约》,和藏书家丁雄飞结为挚友,互相订有"古欢社约",两家相距10余里,互定为约,每月13日他到丁雄飞处,25日丁雄飞到他处,相互质证,借书、抄书、校勘,要务有妨则预日辞。约会日不入他客,借书以半月为率,还书不得托人转致。以"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传为书林美谈。

征刻秘本书目

为使当时历劫幸存的珍贵版本书籍得以广泛流传,黄虞稷还会同祥符藏书家周在浚,共同发起征刻唐宋秘本藏书。他们从各自家藏中精心挑选出唐、宋秘本96种,详加校订,编成《征刻唐宋秘本书目》一卷,刊刻发布,广泛征求有财力的有识之士刊印出版,希望以此带动海内藏书家,共出所藏珍本。

此一举动,得到许多学者的积极响应。朱彝尊、魏禧等五人联名发表《征刻唐宋秘本书启》,张芳还专就此事撰文,愿天下人共襄盛举。

不久,纳兰性德刊刻《通志堂经解》,首先收入黄虞稷和周在浚提供的经部书籍。其后,在官纂《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和私刊《知不足斋丛书》中,又陆续刊印《征刻唐宋秘本书目》中的绝大部分珍籍。

黄虞稷利用家藏的珍本,常与当时的名士学者论事校书,视野大开,学识益广。龚佳育是金陵藏书兼刻书的名家,黄虞稷在他府中立馆,一面教其子弟,一面为其校书。龚氏刊行的《授经图》、《春秋纂例》诸书,大都经黄虞稷校正。

  • 千顷堂书目

在校订藏书中,黄虞稷看到《宋史·艺文志》载止于南宋·咸淳年间,辽、金、元三史《艺文志》均付阙如,虽在《文渊阁书目》和《国史经籍志》诸书中略有记载,却又大都"草率"、"诞妄",不足为凭。至于有明一代,尽管作者辈出,著述闳富,却无一完备的书目。

黄虞稷遂在他父亲所撰6卷《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据其藏书,以个人之力,穷十数年之功,重编成目录学史上著名的《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按四部分类,下分43门,类例多有创新,对明一代之书,详加著录。兼补《宋史·艺文志》所遗漏之书,又因辽、金、元三史无艺文志,又于每类之后,附此三代书目。著录宋咸淳以降宋人著作600余家,12 700余卷,辽、金、元三代1 710人的著作,12 200余卷。卷数之外,注明撰人略历,较前代各史艺文志为详明。后来王鸿绪《明史稿·艺文志》和张廷玉《明史·艺文志》,均据《千顷堂书目》删削而成。后因总纂官王鸿绪对《明史·艺文志》原稿多加删削,全祖望、卢文弨、杭世骏对王鸿绪删削之举深表不满。

《千顷堂书目》主要补录明代著作,上到明代十六朝帝王将相的著作,下至布衣文人的诗文杂记,没有书千顷堂不搜讨网罗,甚为齐备,是迄今反映明人艺文最全的目录之作。同时并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述所阙。在每条书目下,还尽可能地记述作者爵里、字号、科第,有的还略志该书的内容或编撰的情况。

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一类排列。每部类下先列明人著述,后附南宋咸淳以下和辽、金、元各朝著作,总计收录明人著作14000余种,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2400余种,使南宋末以至明代数百年间所有学人士子纷然杂陈、汗牛充栋的著述,初步条分缕析,"灿然大备"。

另和倪灿撰有《宋史艺文志补》,卢文弨订正;《明史艺文志补编附编》等。

参纂《明史》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特命内外大臣推荐人才,开博学鸿词特科。黄虞稷以"博雅能文",尤深谙经籍目录之学被推荐进京。未及应试,忽报丧母而奔归守制。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馆纂修《明史》,由左都御史、昆山徐元文(玉峰)担任监修总裁,召集全国的著名学者参修。徐元文以黄虞稷学问深博,文笔雅健,特荐举参与纂修。康熙二十年(1681年),黄虞稷乃以布衣入翰林院,食七品俸禄,就任《明史》纂修官。

黄虞稷在明史馆,分纂《列传》和《艺文志》。在编纂过程中,他以自己的《千顷堂书目》为底本,利用史馆的有利条件,博采诸家书目,去其繁杂,辑其未备,反复考订,纂成《明史·艺文志稿》。明史总裁王鸿绪依据黄虞稷的《艺文志稿》进行删改、增补,砍掉宋末、辽、金、元四代附载著录,编为《明史稿·艺文志》。其后张廷玉又按此稿校订,改编成后来的流通本《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原编的《明史·艺文志稿》,却湮没失传。

然而,经纂修官多次删削后的《明史·艺文志》已无法反映明代著述之全貌,故后人探求明人著述概貌时,多舍《明史·艺文志》而取《千顷堂书目》。

《千顷堂书目》一直以钞本形式广为流传,并先后得到朱彝尊、杭世骏、卢文弨、吴骞诸学者的推崇和校补,日臻完善,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述。1913年收入《适园丛书》第二集。

篆修清史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徐元文之兄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又推荐黄虞稷兼任《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官,分纂福建全省分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清一统志》的总裁官徐乾学乞假回乡,特旨准带《一统志》稿回昆山总纂。徐乾学疏请准带黄虞稷"随往相助,一如在馆供职,庶编辑易成"。黄虞稷随徐乾学往太湖包山书局编纂《大清一统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工作基本完成。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黄虞稷积劳成疾,抱病回归江宁(南京),到家仅5天便与世长辞。

其他

黄虞稷诗文颇称雅健,王士祯、毛奇龄等人时常称赞他的诗作。毛奇龄在答赠他的诗句中有"秋尽论诗逢沈约,年来讲《易》有田何"的称誉。

黄虞稷天性孝友、好义。康熙十七年(1678年)应召进京,路过山东,看到山东旱蝗成灾,饿殍遍野,随即为民请命,报请有司施赈救济。南京旧有福建义冢,因年代久远,葬无隙地,黄虞稷带头捐资购地,扩充地域。

清初,福建沿海战乱,有许多福建籍妇女被掳到南京贩卖,黄虞稷即会同好义者集资为其赎买,并遣送回籍与家人团聚。

故里有敦善堂,专行济药、施棺善事,他亦时加资助。

黄虞稷祖籍的故居在安海镇朝天境,祖宅门首原悬有木刻楹联一对,曰:"一篇书目传千顷,十则家规韵五言。"

著述

除《千顷堂书目》外,所著有《我贵轩集》、《建初集》、《朝爽阁集》、《蝉巢集》、《史传纪年》和《楷园杂志》诸书,但大都失传。对国学最大贡献为中国《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纂修家金墩天麒黄松十世孙《黄虞稷诗话》难得一见的遗作


        龙眠方复斋先生为江南望族行七予年二十复斋巳六十九矣方氏诸名宿往来水绘园最久故复斋谈冒氏掌故尤详所言同人赠答诗文多有本集他书所不载者辟疆有姬人董白字小宛金陵人善书画兼通诗史早卒辟疆作影梅庵忆语悼之一时名士吴园次以下无不赋诗以赠温陵黄俞邰虞稷二絶更佳冒见之哀感流涕其诗曰珊瑚枕薄透嫣红桂冷霜清夜色空自是愁人多不寐不闗天末有哀鸿半床明月残书伴一室昏灯雾阁缄最是夜深凄絶处薄寒吹动茜红衫(莲坡诗话)


        毛西河答赠黄俞邰诗二首云黄金髙筑不曽逢敢道才髙气似龙客路经年乗下泽官斋卧日到髙舂王通家有三珠树和峤身如千丈松何幸台城重会合秋宵一聴景阳钟虚传往日赋明河十载长淮未放舸秋尽论诗逢沈约年来讲易共田何龙江过雨低红蓼牛首看云扪绿萝建业重逢愁思逺敢言对酒不当歌按原诗云丽藻清词邺下逢西河才子气如龙频年变姓尝为客是处移家欲赁舂又云明河咏罢添愁思故有赋明河及气似龙句明河篇即淮阴所赋者一时传诵人口见七古巻(西河诗注)


        马瑶草士英贵阳人罢鳯督时侨寓白门肆力为画学董北苑而能变以已意王贻上云蔡京书与苏黄抗行瑶草胸中乃亦有丘壑黄俞邰题一絶半闲亭上草离离尚有遗踪寄墨池犹胜当年林甫辈弄麞贻笑误书时贻上又题云秦淮往事已如斯断素流传自阿淮比似南朝诸狎客何如江令擘笺时瑶草为后人邪揄如此(读画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