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名曲赏析 > 【以古鉴今】文人笔下花千放

【以古鉴今】文人笔下花千放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都是相似的,可写花咏花的人不一样,写花咏花时的心境不同。文人写的是花,更写的是自己。文人写花是倾慕它们高尚纯洁的气格,同时更是借此来表现自我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文人为何爱花,为何爱写花?众说纷纭。笔者以为:一为雅兴。到自然界中去寻找芳姿,观赏万物丛中的花色美景,并由此构成了游乐消遣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成群结队,奔赴鲜花荟萃之地,纵情观赏美丽的花景,借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生活向往。二为抒情。人在生活中,总有喜怒哀乐,文人也不例外,触景生情时,花就成了情感的寄托。因此,在文人的诗歌里,那些娇弱的花朵因为它们不同的特性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三为自比。文人的性格总是有一点浪漫,一点高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于是,碰壁不可避免。这时花便成了文人笔下的君子,身上的傲骨。傲寒的梅兰等花,因为更加接近君子的性格,自然受到文人的喜爱。
  花的种类非常广泛,文人爱花涉及品种繁多。但我以为,有几种花是文人最爱,也是出现在文人笔下最多的,下面就一一道来。
  桃花。为何这么多文人喜爱桃花,我想原因应该有几个,一是桃花在我国的种植面很广,桃树容易成林,便于观赏。二是桃花很美,很纯,适合文人的审美,也适合文人对境界和品行的要求。三是桃花在春天开放,代表着万物复苏,在古人的文化背景下,桃花更是青春美丽的女性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争相吟咏,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有人统计过,唐代以后,历代诗人写桃花的诗词高达一千多首,许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比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苏轼《送别诗》);“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小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李弥逊《诉衷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诗句太多,这里不一一记述。明朝中期有一位酷爱桃花、精通诗词书画韵律的才子,他的桃花诗最让人赞叹,也最能打动人心。他天资极高、风流飘逸、博学多才、名扬四海,但命运多舛,因为一件“莫须有”的案子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从此玩世不恭、纵情声色,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他大名鼎鼎,姓唐名寅,字伯虎。
  唐伯虎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天资聪敏,熟读诗书,并博览史籍。在绘画书法音乐上有很高的天分和造诣。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全省考试,又考了个全省头名,当时称为解元。这时的唐伯虎意气风发,准备第二年上京赶考,会试中会元(第一名),殿试中状元(第一名)。来个连续四个第一,连中三元(秀才第一名不称元)。第二年,在途中,他遇到了同是上京赶考的同乡徐经,一路结伴而行。到京城后,两人按惯例去拜访了当年的会试主考官程敏政,程敏政也对他们的才气文章大加赞赏。考试那天,许多考生一见考题傻了眼,因为当年考试题目又偏又难,多数考生无从下笔,可唐伯虎却一挥而就,考完后潇洒走出了考场。考官阅卷时,许多考卷文不对题,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主考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加上唐伯虎自负才学,在考试结束后,就曾对同考的考生说:“我今年肯定考第一名(必是今科会员)”。还没发榜,便流言蜚语满京城,盛传“江阴富人徐经和同乡唐寅贿金预得试题。”后来惊动了皇帝,,最后勘得调查结果是查无实据。但因为唐寅和徐经拜访过程敏政,怀疑他们之间有关联,最后据此作出处理结果,主考官程敏政勒令退休,唐伯虎和徐经贬为小吏,永远不许为官。
  此时的唐伯虎心灰意冷,连中三元的豪情已化作南柯一梦。他耻以为吏,唯有纵情声色、寄情山水才能抚慰受伤的心。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表达淡泊名利、专事读书作诗写字卖画生涯之志。他选中了苏州城北的一块地,建了几栋房子,拉个院子,里面种满了桃花,取名为“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春日,园内花开如锦,他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好友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唐伯虎的才情加上他恣意狂放的性格,成就了冠绝当代的艺术成就,他诗、书、画、音律堪称四绝,尤其是人物画,被认为是三百年来“无人望其项背”。
  唐伯虎才气横溢,潇洒风流,“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名号令许多人羡慕。但我以为,在他风流潇洒的背后,是无尽的悲愤与无奈。他的《桃花庵歌》中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是啊,放荡不羁、恣意妄为、自由自在、不与世事同流合污,旁人又怎么能够理解和看得穿呢?
  说到桃花,还有一个故事流传甚广:故事的主角是唐朝诗人崔护。他容貌英俊,文才出众,来到都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由于距家路途遥远,便寻居京城附近,准备来年再考。清明时节,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静若无人。崔护走上前去叩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人出城春游,来求点水喝。”女子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崔护用话引逗她,她却只是默默不语。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她似有不舍之意,崔护也怅然而归。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忽然思念起她来,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崔护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了几天,他突然来到城南,又去寻找那位女子。听到门内有哭的声音,叩门询问时,有位老父走出来说:“你是崔护吗?”答道:“正是。”老父又哭着说:“是你杀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老父说:“我女儿已经成年,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从去年清明开始,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见在左边门扇上有题字,读完之后,进门她便病了,于是绝食数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这不是你害死她的吗?”说完又扶着崔护大哭。崔护也十分悲痛,请求进去一哭亡灵。死者仍安静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枕着自己的腿,呼唤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女子睁开了眼睛,竟然复活了。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这个故事以及崔护的题诗后来衍生了一个典故,即“人面桃花”。它被用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后世文人创作常用到这个典故。比如晏几道《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再如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后来还被改编为评剧、越剧及影视剧等。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多半有不实之嫌,但桃花美人的浪漫比喻早已深入人心。
  菊花。文人爱菊花,是因为它总在秋风中盛放,在寒风中坚定地屹立不倒。在所有花朵大都凋零之后的季节,独自释放出属于它自己独特的美丽。元稹写“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更是直接道出了其中原因。那些细腻如丝绸,精致如发丝的花瓣,如同一个冷美人,披着黄金的裙子,亭亭立于孤单的花圃。那些百花凋落的遗憾瞬间就被填满,作为秋季开始的使者,足够美丽和惊艳。
  说到菊花,,他的菊花诗广为流传。黄巢其实小时候也是个神童,五岁时侍奉祖父,父亲为菊花连句,祖父思索未至,黄巢随口应道:“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他的父亲责怪他无理,想打他。他的祖父说:“孙子能作诗,可以再写一首。”黄巢随口咏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他祖父读了这首诗之后大为惊讶:可以啊小子,看来是块考功名的料。黄巢从此以功名为念,一心向学。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愿,尽管他才华出众,几次赴京赶考却都名落孙山。长安城里盛开的菊花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他又写了一首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自此,他的理想不再是功名那么简单,他心中的菊花也不再象征着高洁的品行,而是演化为披坚执锐的武士,为他荡平天下。
,屡战屡胜。几年以后,他率领百万大军直指长安。公元880年隆冬,,盔甲耀眼,旌旗蔽天,满城将士,金甲闪亮如菊。唐朝文武百官开城迎降,长安居民夹道欢迎。这一刻,是他人生中的巅峰时刻,长安城盛开的菊花,在冬日的阳光里怒放。
  他实现了“他年我若为青帝”的人生抱负,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然而,“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愤怒与仇恨并没有结束,他要世间万物臣服于他的脚下。长安城里血流成河,染红了菊花,他却沉溺于自己称霸天下的帝王梦中,形势急转直下。唐军很快重整旗鼓,四面围困长安,而他却众叛亲离,苦苦支撑,终于在泰山脚下兵败被杀。
  说到菊花,还得说一场有名的争论。宋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王安石写了一首菊花诗,名为《残菊》,其中有两句为:“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后来,这首诗被王安石同时代的散文大家、诗人欧阳修看到后,却提出了异议,他笑着对王安石说:“深秋季节,百花落尽,唯有菊花在枝头繁盛怒放,你怎么能说是残菊遍地呢?”说完这些,欧阳修意犹未尽,便又在诗后跟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他想提醒王安石,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别犯让别人笑话的低级错误。
  对于欧阳修的提醒,王安石却讲出了自己的道理,他辩解道:“我这样写是有理由的,《楚辞》里不是有句‘夕餐秋菊之落英’吗?难道欧阳先生没有学过吗?“他据理力争,以典故来证明自己这样写是有道理的。
  还有一则苏轼给王安石的菊花诗挑刺儿的事,也比较有趣。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正赶上王安石在睡午觉,苏轼便在书房里等候。正在苏轼颇感无聊时,他突然瞥见书桌上放着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诗句云:“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后,不禁觉得可笑,他心想:“菊花开在深秋,最能耐久,至死并不落瓣,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呢?“想着自己的上司和前辈也会犯如此低级错误,苏轼便一时技痒,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外放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就在黄州的秋天,他发现,秋风过后,确实是满地铺满金菊花片。苏轼这才恍然大悟,同样是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的区分。于是,苏轼在感叹自己当初对王安石的轻薄同时,向王老前辈承认了错误。这两则故事中三位文豪的争论也被后世传为雅谈。
  当然,还有一位著名诗人的菊花诗可谓家喻户晓,在这里不能不提。他就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渊明弃官不做,归隐田园。作为中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扛着锄头常披着星光的田园生活,有时忙碌有时轻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无人的山间,在隐居的深林,没有车马的喧嚣,这样偶然的遇见山间盛放地菊花,如同隐居的他自己,在这里默默的展现自己的美丽给世界,即使无人观赏,但这美丽却真实存在,动人心脾。
  梅花。赞美它品格的名句多如天上的星辰。从古到今,人们对梅花的认识早已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文人对梅花“凌岁寒而独开”的精神无比敬仰。历代文人墨客皆喜赏花、咏花和画花,流传下来的作品自然也数不胜数。有人做过统计,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梅诗和梅画的数量之多,足可以让任何一种花卉的作品望尘莫及。
  梅花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偶像,是因为它不仅“韵逸香清”,而且还是理想人格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在众芳摇落之时,与松、竹为友,凌岁寒而独开。而到了春天百花齐放之时,却无意与其他花卉争奇斗艳。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在顺境中不媚于俗、超然物外的崇高品格和高贵气节,正是古代知识分子所崇拜的“君子”人格的写照。
  赏梅胜地杭州最多,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那里有放鹤亭及林逋墓,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就长眠在那里。当年他在此植梅,写过不少咏梅佳句。据史料记载,林逋(967~1024)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其实,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从他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学习。
  在这众多的作品中,陆游的咏梅诗最为笔者所喜爱。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因坚持抗金,屡遭排斥。晚年陆游长期蛰居山阴,但从没有忘记收复中原,直到逝世。
  陆游一生爱梅花,写有一百多首咏梅诗,《卜算子·咏梅》则是作者品格的真实写照。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无限感叹之情倾注在这无主的梅花身上。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并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的开放及它的“愁”。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奇斗艳,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诗人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虽说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梅花至死不渝的坚贞品格,正是诗人身陷污浊环境、保持高洁品格的形象写照。
  文章的结尾,笔者要说,其实,不管桃花、菊花还是梅花只是百花中的代表,花丛中的一束。诗人常写的花还有很多,比如牡丹、兰花、杏花、梨花、芍药以及各种各样的家花野花等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都是相似的,可写花咏花的人不一样,写花咏花时的心境不同。文人写的是花,更写的是自己。文人写花是倾慕它们高尚纯洁的气格,同时更是借此来表现自我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