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天才诗人王勃之殇
作者:不死鸟酃鎏碶槸鏐
公元675年,九月初九,重阳。
天高云淡,风清气朗。修葺一新的滕王阁,俯瞰着赣江。一场盛大的宴会,应该说是文艺派对,正在这里举行。
这个活动的组织者是洪州一把手长官阎公,这里说一下此阎公,有说是都督阎伯舆一作阎伯屿或阎伯玙,还有说是阎立德的,似乎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因此还是称阎公吧,就是当时洪州的最高长官了。
当地的四套班子,各界政要,文艺界的名流、大咖都来了,当然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也不老少。阎公满面堆笑,迎接着每一个客人。
其实,为了这次活动,阎公是动了心思的,而且,也是有一点点私心在的。
他要在这个活动上隆重推介他的女婿——吴子章。这吴子章也算是风流才俊了,素有文名。借着此次重修滕王阁的机会,阎公提前让吴子章写了一篇有关滕王阁的文章,好在今天的活动上隆重献下宝。
在所有的宾客中,有一个青年的身影显得落寞而孤单,二十四、五岁的年纪,一身风尘仆仆,显然是赶了很远的路。他一个人独自靠窗,偶尔喝上一口酒。和一种宾客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酒过三巡。阎公上场。
“诸位,诸位,今天欢迎各位前来捧场,老朽感激不尽。今天咱们既然是庆祝滕王阁重修之喜,何不以滕王阁为题吟诗赋文?我知道诸位当中文人雅士高手众多,大家献上佳作,也算是美事一桩,诸位意下如何?”此话一出,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
其实,大家心里明镜似的清楚,知道这老阎打算要隆重介绍他女婿吴子章了。既然清楚了,那就做个顺水人情罢了,谁还好意思出这个头呢?
一时间,人人推让,客气连连。眼见没人动笔了,老阎心中暗喜,清清喉咙,朗声说道:
“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我就推荐一位……”
“我来!”
一个声音传了过来。所有人员循声望去,竟是那靠窗青年!
那青年放下手中酒杯,缓缓站起身。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人们心中纷纷猜测:这家伙是谁啊,这么不识趣?
老阎的笑容凝聚了,半截子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更要命的是还真有不懂规矩的主。这老阎心想:我看得起你小子,特意请你来,有吃有喝的得了,这么不知好歹,坏我好事。
但既然到了这份上,不能不让这青年写了。
老阎冷冷的说了一句:“好,既然你能,你就来。老朽回房间换件衣服。”得,这不摆明是有情绪了吗?那意思就是,我看你到底能出什么幺蛾子。
这老阎到底也属于名流,见过世面之人,而且坦诚地说,也不是狭隘之徒。他自己呆在房间里,让下人时不时去看看那青年写的如何了。
不一会下人来报:写第一句了,内容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老阎微微一笑:这简直就是老生常谈吗,十岁孩童也会!
下人接着来报:又写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吴子章一脸不屑:我靠,我还以为有啥了不起的,这我也会!
下人再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老阎和吴子章瞬间石化。
继续: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老阎再也坐不住了,冲出房间,大喊:真乃神来之笔,对账极致,天才,绝对是天才!
再继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这个时候,老阎知道,一篇旷古烁今的奇文要产生了。现场静的可以听见心跳的声音。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那青年一管毫锥在纸上尽情挥洒,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汩汩流淌而出。
写景,状物,喻世,论人,你说你想看啥吧,要啥有啥,还不服?
人群中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牛,太牛了,这是我这辈子看到的最牛的文章!以后老太太过马路我都不扶,我就服你了!
掌声如山呼海啸,久久不息。
一篇即时命题文字能写到这样的程度,也是没谁了,恐怕也只有322年前的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可以与之媲美了。
故事似乎总是不会按照正常是思路向前推进。
正在人群都在一边倒的竖起大拇指疯狂点赞打CALL的时候,吴子章坐不住了,他无法容忍自己的风头被这个青年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抢了去。
他大声说道:诸位,这篇文章不是现写的,我曾经读过,是一篇旧文,这是抄袭的。
这一声不要紧,人群瞬间静了下来,狐疑的眼神看着吴子章和青年。
青年微微一笑:阁下说我抄袭,有何证据?
吴子章说:这篇文章我早就会背诵。
哦。那请背来听听。
老阎一听来了精神:贤婿,快快背来。
吴子章到也真够牛B,凭借着超强大脑,竟然一字不落地背完了这青年写的文章。
这时,人群开始炸锅了。我靠,原来真是抄袭的啊,我说怎么这么厉害,剽窃之徒,沽名钓誉,严重鄙视你!
给他曝光,发朋友圈。
只见这青年不慌不忙,竟然带头鼓起掌:吴兄真是超强大脑啊,在下佩服佩服。不过不知道吴兄是否知道这篇文章后还有一首诗呢?
你看看,剧情再次反转。不少吃瓜群众跟着起哄:背给他听!
这下轮到吴子章蒙圈了,他哪里知道文章末尾还有啥诗啊。
就见这青年,再次提笔,抬眼看看窗外的长江,略一沉吟,挥笔如风。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写完之后,丢笔而去
再看吴子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好尴尬啊。人群纷纷读起这青年留下的诗歌,耶,怎么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
老阎一看,是啊,怎么空了一个字?
一众人纷纷猜测到底这青年空了什么字,有猜是尽的,有猜是横的,有猜是兀的,有猜是水的,有猜是独的,结果谁也吃不准。
老阎赶紧派下人去追那青年问到底是啥字。下人追上青年问啥字,那青年的随从接话:我家公子一字千金,怎能随便告知?
下人回来汇报,老阎这个气啊,你小子分明就是敲诈我吗。转念一想,怎么说也不能空着,不如随他愿,这样我也能落个礼贤下士的名声。于是安排下人准备了一千大洋,亲自率众赶上了青年。
青年接过大洋:怎敢惊动大人来问?小生岂敢空字?
有人问道:那空着的地方怎么说呢?
青年微笑: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好,真好,太好了!
而这老阎,也不得不再次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一字千金,值!先生真不是乱盖的,不愧是当今奇才啊!
对了,说到现在,也该说说这青年的名字了。
His name is Wang Bo。
他叫王勃。
王勃(650—676),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属于官二代。其祖上牛人辈出:
八世祖王玄则,在南朝宋历任太仆、国子博士等,当时号称王先生,著有《时变论》六篇;七世祖王涣,撰《五经决录》五篇;六世祖王虬,在北魏为并州刺史,号晋阳穆公,撰有《政大论》八篇;五世祖王彦,撰《政小论》八篇;四世祖王一,在北周为济州刺史,撰《皇极谠义》九篇;曾祖王隆,在隋朝历任昌乐、猗氏,铜川等县令,撰《兴衰要论》;他爷爷王通,隋末大学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后以著书讲学为业;他爹王福畴,在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参军、六合交址二县令、齐州长史,泽州长史等。
这样家庭出生的孩子,自然要比别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要多得多。打小就聪明无比,有神童美誉,6岁时便能作诗,6岁想想我们在干嘛,是不是还尿床呢,人家已经开始作诗了,这人比人,就是气人哈。
这更牛的事情还在后面。
9岁的时候,王勃读了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后,觉得老颜同志观点和许多注解不对,你猜人家干了件啥事?写文章反驳,这一写就是十卷,十卷,那是什么概念?怎么着也得几百条啊。
这颜师古可不是吃干饭的,也是牛人一个,是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名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隋文帝时,颜师古曾任安养县尉。唐朝建立后,颜师古担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子。累官秘书监、弘文馆学士。他博览群书,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是研究《汉书》的专家,著有《匡谬正俗》、《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他家有个后人大家一定知道,就是大书法家颜真卿。
话说这颜师古看了小王勃写的质疑自己的《汉书注》,也是吃了一惊,这孩子不同凡响,必有大成。
10岁,王勃饱览六经,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现在能读过这些书的请举手。
12岁到14岁,王勃跟随曹元到长安学医,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一个这么大点的孩子,能学通这些,除了惊叹,我们似乎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惊叹了。
13岁的时候,这孩子写了一封求职信,《上绛州上官司马书》,来看看其中最后的两句:委名励已,蛟镡申独断之能;偶迹当仁,骊珠鲜闇投之惧。天衢可望,指鹏程而三休;巨壑难游,伏龙门而一息。瞧瞧,这志向!
14岁,又投书给当朝宰相刘祥道,表明自己想要出仕的决心。宰相看了之后,拍案叫绝,大呼:神童,神童也!
麟德二年,也就是665年,15岁的王勃写了一篇《乾元殿颂》,并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李治进献。唐高宗看了之后,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的文名为之大振,从此天下闻名。
次年,也就是666年,16岁的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成名要乘早,少年得志,但像王勃这么早的,翻遍中国历史也或许难找几位能与之抗衡,这家伙也太早了。
行走在官场的王勃,还是一个未及弱冠的孩子,虽然文章写的牛到没朋友,但官场的那一套,不能不说,他还差的太远,也太嫩。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出名太早,未必是一件好事。
这不,说出事就出事了。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这是个文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略高一点。经主考官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深得沛王李贤的赏识。
话说有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两人闲的无聊,干嘛呢?
斗鸡吧,于是两人开始斗鸡。结果这王勃为了讨主人欢心,主动用自己的生花之笔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李哲的斗鸡,说是为沛王助兴。
不料想这篇檄文被唐高宗看到了,龙颜大怒:歪才,歪才!二王斗鸡也就罢了,你小小的王勃身为博士,不但不进行劝诫,反倒写了这么篇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挑拨离间,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逐出长安。
最高统帅发话了,你说长安还能呆吗?
少不更事的王勃就这样因为自己的文章扬名了,也因为自己的文章遭到了人生第一次沉重打击。
俗话说的好,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无论好事坏事,似乎都的成双结对,组团来的。
被逐出长安的王勃一直在四川一带看山看水,走朋访友,虽然说美丽的风景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层面享受,但在王勃的内心始终对官场还有着极大的渴望与向往。
671年,王勃从四川回长安继续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是虢州司法,朋友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懂得医学,就给王勃他在虢州找一个参军之职,大概也就是一个八品的小官吧。
也活该王勃倒霉,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王勃将罪犯藏了起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被投进大牢。原本以为小命不保了,但后来遇大赦,保了一条命。
据新旧《唐书》记载,王勃此次的事端,是因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被人设计构陷,或者纯属诬陷。这次祸端,虽然保住了小命,但也彻底宣告了他的仕途之路走到了头。
王勃杀曹达事件,虽然没有株连九族,但是连累了他老爸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这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当了小小县令,就是现在的越南境内。
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可以说的致命的,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啥意思?简单说就是老爸,对不起,儿子给你抹黑了。
从牢里出来后,王勃在家里当了一年多的宅男,这时朝廷打算恢复他的旧职,但是王勃已经是“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官场彻底失去了信心,没再接受。
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王勃启程去越南看望老爸,他从洛阳出发南下,抵淮阴,又经楚州,入长江,过江宁。重阳节那天在江西滕王阁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676年春夏之交,王勃到达交趾,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老爸,老王对小王,父子两人泪眼相对,感慨万千。呆了一段时间之后,王勃告别老爸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天,在经过南海时,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吓过度而死。
一代天才,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
676年的一个秋天。
唐高宗李治在房间里兴奋的转来转去,嘴里不停的念叨:这小子真是天才,天才。
来人,去把王勃找来,朕要继续重用他。
回禀皇上,王勃已经去西天了,死了。
哦……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唐高宗喃喃自语,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当时将王勃逐出长安?
王勃走了,但在唐诗的天空,他无疑是耀眼的一刻明星,以他如此年轻的生命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和认可,这在文学史上是少见的。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王勃活到60,70,他还会留下多少动人心魄的名篇佳句。
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
王勃继承了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渴望出仕,安济苍生,。他的诗文,意境深远,雄浑大气,一扫六朝靡靡之音,可以说是开宗立派成一代大师,后世的李白、杜甫等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他的辞赋,对仗精工、自然妥帖、音韵谐美、用事贴切、凝炼流畅,清新疏荡、气象高华、神韵灵动,是唐代辞赋的一座无法企及的高峰。
现摘取其数首诗一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王勃19岁时送别有人而作,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早已成为千古绝唱,可以说是古今无二。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后人对于王勃的评价,特别是对王勃改革当时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而在当时初唐四杰的排名,无论是何种派发,王勃都处在第一位,骆宾王比王勃大了31岁,卢照邻比王勃大了13岁,杨炯和王勃同岁。杨炯曾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
杜甫曾有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王勃和"四杰"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
或许,王勃以及其他三杰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文字充溢着疏朗奋发之气,一扫六朝以来的萎靡之气,真正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了,同时也昭示着唐诗的兴旺时代的来临!
这,或许不仅仅是大唐之幸,也是中国文学之幸。
-作者-
作者:不死鸟酃鎏碶槸鏐,原名周永,笔名小舟,林子,林枫等,青年硬笔书法家,发表各类文字600余篇,论文曾获全国一等奖,出版过数本字帖教材。本文首发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如需转载,公众号留言!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回复“诗词”,送你每日一诗-
- 回复“签名”,送你专属个性签名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