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相信只要看过《白鹿原》的观众,对这首《七绝》一定不陌生,这正是朱先生自南方讲学归来后,憋着一肚子闷气登上华山顶峰吟颂出来的。那么,为何南方讲学会让先生憋得一肚子败兴气儿呢?事情是这样的——
朱先生到南方后,同仁们不提讲学之事,到处游山玩水,吃酒戏谑,甚至寻花问柳,弄得他大发雷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吾等责无旁贷,本应著书立论,大声疾呼,以正世风。竟然是白日里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夜间寻花问柳,梦死醉生……君子慎独,此乃学人修身之基本。表里不一,岂能正人正世!”当即决定回陕。
从古至今,文人狎妓,司空见惯,甚至还有许多成为佳话美谈。但朱先生不仅正身,更是正心,多年沉潜体悟程朱理学,意欲弘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关学正宗,但不想此次南行讲学,学没怎么讲成,反倒是自己的发音与着装,竟然被南人讥笑,最终使得他“慨然叹曰:南国多才子,南国没学问”。于是这才有了华山之巅的激越与浩然之气。这短短的四句诗,彰显出了朱先生以“峰”自期,为天地立心的赤诚。作为小说,《白鹿原》不会直接讲关学思想,但通过朱先生的人物坚守,体现出了关学修身为本、君子慎独、知行合一、崇尚气节的特点。
关中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出了一个才智超群、世事洞明,乃至未卜先知,“多智近妖”的朱先生。他只身闯清兵大营,减轻战乱危害。他开办白鹿书院,教化弟子,宣扬仁爱。他编纂《滋水县志》,保存历史,扶济众生。他是原上社会秩序的约定者,是百姓行为的影响者,是天灾的救赎者,是兵变的消弭者, 更是白鹿原上的精神领袖。朱先生算是整本书中最不真实的的传奇人物,就是这样一个成为白鹿原传说的人,比起白嘉轩,鹿子霖,他才是浩瀚历史中最真实的存在,他就是关中大儒——牛兆濂。 在《白鹿原》中化身朱先生的牛兆濂, 是关学的最后一位传承者和坚守者。文章一开头引用的“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正是牛兆濂亲笔所写,,关中大饥荒主持救灾,禁绝鸦片等等这些《白鹿原》小说中的情节,都是牛兆濂真实的人生。他用一生来诠释关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经世思想和使命意识。
从北宋到清末民初,一代代关学弟子薪火传承,使关学精神不断影响着关中民风民俗,形成了关中人独有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精神形态。然而,时至清末,西风渐进,世界和中国风云变幻,关学也走到了他的尽头。作为关学终结标志的刘古愚和牛兆濂,(前者以传统学术与西方文明结合的新学路径终结了关中学术800余年的承传,后者则秉持保守路径作为传统关学的代表),还在为传统生命的延续做着最后的努力。
上一期我们已经介绍过刘古愚,这一期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关学最后一位传人:牛兆濂。
牛兆濂
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 ,西安市蓝田县人,牛兆濂比刘古愚小24岁,当刘古愚夺得秀才第一名时,牛兆濂尚在腹中,据说在他出生时,父亲牛文博曾梦见宋代理学家,号“濂溪先生”的周敦颐(没错,就是《爱莲说》的作者,他被后世所知于一篇《爱莲说》,但他其实有着其他身份,他是宋代理学宗师、也是二程的老师)飘然光临门庭,便给儿子取名“兆濂”,字“梦周”。希望儿子像周敦颐一样,将来成为大家,果不负其父所望,牛兆濂小时候就是乡里出名的“神童”,资质颖悟,22岁时便考中举人(刘古愚23岁才考中秀才),名声大噪。但当牛兆濂日夜苦读,赴京参加进士科考之际,其父亲不幸病逝,老母又失明衰病。牛兆濂为了守孝奉母,不顾乡邻、亲友乃至县令的劝告,毅然放弃了赴京科考。他的举动引起了轰动,有人将牛兆濂舍功名守孝廉的事迹禀报朝廷,光绪皇帝得知后亲批:“孝行可风,著赏加内阁中书衔”。
在入世初期,22岁的牛兆濂就彰显出崇实尚朴,坚守节操的关学气质 ,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坚持在家奉母,不赴公车。谨记母亲学为好人的嘱咐,一生以传承关学为己任,以解民倒悬为追求,以布衣之身,奔走乡里,为关中的民众付出所有。
牛兆濂是一个醉心理学的学者和尊儒崇礼的教育家,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光绪十九年,25岁的牛兆濂赴三原县投师著名理学家贺瑞麟,就学于清麓书院。关于牛兆濂的老师贺瑞麟先生,此处简要介绍一下,于右任先生曾说,关中学者有两大系,一为咸阳刘古愚先生光贲,为经学家之领袖,一为三原贺复斋先生瑞麟,为理学家之领袖,贺先生学宗朱子,笃信力行,俨然道貌,尚时悬心目中。由此可见贺先生的思想地位。牛兆濂在贺先生门下研读程朱理学长达十年,并恪守贺瑞麟先生的朱子学理论,以程朱的捍卫者而成为清末民初关中一面大旗,被尊为“关中大儒”,“横渠以后关中一人”。按理说,22岁中举人的牛兆濂应该过着鲜衣怒马,侍从云集的达官贵人生活,而他却致力于传播关学,一生躬耕于田野之间。牛兆濂先后担任白水彭衙书院山长、陕西师范学堂总教、鲁斋书院主讲、邑劝学总董兼县高小学堂堂长、存古学堂掌教、清麓书院主讲(就是他老师贺瑞麟先生讲学的地方),并亲手创建芸阁学舍,聚集学徒,发扬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教育学生“明理修身,学做好人”,先后有全国各地和朝鲜等国学生慕名而来,亲聆教诲,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关学的传承上,成为关学最后、也是最忠实的捍卫者 。
牛兆濂一生历经戊戌变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救亡等等中国百年以来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在历史的大潮中,他目睹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军阀混战,,有感于时局,他在1926年愤而下“ 大祸中原小祸秦,至微亦足祸乡邻。苍天若念黎民苦,莫教攀阙生伟人” ,用诗歌谴责军阀混战,呼吁和平。1930年,日寇灭我中国的企图初现,牛兆濂写下《 我明告你 》:“ 同一中国,何分你我?……你我不分,中国一人。中国有人,中国其存”的诗篇,愤怒谴责政府当局对外投降, ,号召国民团结一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本节小标题引用的两句诗就是牛兆濂先生《我明告你》中的诗句)。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牛兆濂挥笔书写《阋墙诗》 :“ …… 本是同根一体亲,朝朝煮豆饷东邻。却愁枝叶凋零甚,顾影谁为御辱人。阋墙弟兄本非他,外辱急时愿止戈 。撤去藩篱即一家,同心御辱福无涯。,共赴国难,同心御辱。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牛兆濂欣喜地认为全民联合抗敌,中华民族复兴之日可待,他亲自组织300名义勇之士 ,准备投笔从戎,保家卫国。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牛兆濂怒发冲冠,意欲亲上战场,可惜沉病日甚,于当月21日遗憾辞世了。(这些忧国事件,在《白鹿原》小说朱先生身上也一一对应)。
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人命如蝼蚁,世事似鏊子,牛兆濂仍然坚持儒家传统信念,恪守程朱理学的立场,义无反顾地捍卫儒家说,砥砺操守,涵养人格,勇于践行,知行合一,成为关学最后的捍卫者和传播者。
作为关中地区最后一位儒者,牛兆濂是传统关学在清末民初终结的标志,他一生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幵太平的学术理想,为民众的疾苦奔走呼号,为国家的命运惋惜担忧,这种文化士人的形象,时至今日依然光芒不减。如果说朱先生是白鹿原上的精神象征,那么牛兆濂便是关中的文化缩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儒家文化才能由官方走向民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关中百姓,教他们识文断字,明理知信,教他们务实重礼,崇尚气节。所以才会在刘古愚落难时有人奋力搭救,只为保一脉文化,只为报一己恩情。
请大家持续关注公众号,近期将会推出系列关中诸事,敬请欣赏。
文字|张三少
排版|张三少
点击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爱哭的关学传人刘古愚
关学大儒张载与他的名人小伙伴们不得不说的故事
《焚香记》进校园 | 西农用三千观众欢迎你
首看秦腔《焚香记》,宁波观众如是说
【宁波有戏】听齐爱云甬城讲秦腔
秦腔《焚香记》宁波行
过大年,唱大戏
扮文装武耍贫演啥像啥,是生是旦是丑内藏乾坤!
反串,那些你不知道的幕后小花絮
全梁上坝精彩落幕,待等来年再续情缘!第二场高清剧照鱼贯而入,快看!
美从戏中来,齐爱云走进大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