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作曲家 > 厉害了!他身怀多项绝技,被赞「神童」,却长恶疮而死?

厉害了!他身怀多项绝技,被赞「神童」,却长恶疮而死?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一字茝畹(chǎi wǎn),号南涧,清益都县(今青州市)春牛街人,乾隆庚辰进士,官桂林府同知。其父早卒,与其弟文涛、文渊、文浚互为师友,研习诗文经史,累年不辍。他们兄弟四人皆能诗文,并有著作传世,人称“益都四李”,而“四李”中李文藻最为杰出。他通经史,擅诗文,好藏书,精于金石、方志、目录之学,为官复有政声,清代大学者钱大昕称他为“天下才”。


清廉强干   岭南循吏


李文藻自幼天资俊朗,聪颖异常。十三岁时曾随其父到曹家亭子游玩,仿照苏轼的《赤壁赋》作《曹家亭记》,写得颇有思致,读过的人都感叹他是少年神童。十五岁能作诗,二十一岁补为县学生。“好博览今古,不为世俗之学,所至必交其贤豪长者。” 乾隆二十四年(1759),李文藻“以第二人举乡荐,明年,会试中式;又明年,成进士,廷对策博赡,为进士最,以补试例不与进呈之列。然读卷官交口叹赏无异词”。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开始,他先后担任广东省恩平县、新安县、潮阳县知县,最后擢升广西省桂林府同知。因常年奔波于深山丛林之中,浸之以雾瘴,中之以毒气,煽之以焦日炎风,蒸之以道殣恶气,不久染疮痈而终。


李文藻居官以清白强干、体恤民情著称,清代文豪翁方钢称他为“北方之朴学,岭南之循吏”。岭南俗多窃牛,因牛毛色相似,即使抓获盗者,也多不承认。李文藻遂让有牛的人家,在牛角上烙印私记,凡在集市卖牛者,牙侩把印烙登记,并以印付买主,如告失牛,官府即遣役持印验之,从此没有人再能隐瞒。阳江百姓刘维邦因其母病请道士作法,向邻人借了十把刀,绑缚在梯子上驱逐祟怪,乡吏乘机勒索,因未遂而取刀送县,诬以不轨。李文藻奉命调查此事,以实告于上官,刘被释放。不久,阳江令因别的事被弹劾,他误以为是李文藻所致,派遣亲信潜至恩平,欲暗中调查,进行报复,结果一无所得。另外,那时潮阳百姓强悍好械斗,往往杀伤多人。李文藻到任后,命悬钲于堂上,有将斗者,让地保击钲以告,立往拘治,严惩肇事者,于是械斗的恶习大有好转。


李文藻为彻底转变社会风气,非常注重教化作用,注意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潮阳县原有东山书院,因年久失修,满目蒿草。他出俸银修茸一新,并购买经史子集数十种,让学者阅读,还亲自讲解。学生中有不少是渔民猎户,由此社会风气大有好转。当时俗称“三阳”的潮阳、海阳、揭阳,物产丰富,在这里做官的人多数致富。但“文藻去官日,囊橐萧然。还至番禺,命工摹光孝寺贯休画罗汉四轴以归,曰:‘此吾广南宦橐也。’”他一直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由于他洁己爱人,严守官箴,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他在深入山村“劝农”时,“父老杖藜相问讯,儿童骑竹竟逢迎。”到潮阳县南塘村劝农时写的《劝农至南塘村》诗中说:“到兹剧欢喜,父老拜我前。”在调往广西,离开潮阳任,深夜路过南塘村时,村中父老灯笼火把相迎于道,“夹路数十人,缚草以代桦。麾之不肯去,父老跪相迓。” 李文藻被眼前的情景深深感动,他说:“何为以德报?俗醇事太借。感此过情举,颜汗车欲下。”


     

著名藏书家   目录学大家


李文藻“性好聚书,每入肆见异书,辄典衣取债致之,又从友朋借抄,藏书数万卷,皆手自仇校,无晚近俚俗之本”。他在著名的《琉璃厂书肆记》一文中详细记述了他在北京买书、抄书的情况:“此次居京师五月余,无甚应酬,又性不喜观剧,茶园、酒馆足迹未尝至,惟日借书抄之,暇则步入琉璃厂观书。”“予好书几与书昌(周永年)同,不及书昌能读耳。朝食后即至厂,手翻至晡,或典衣买之。”从这里可知李文藻的确是嗜书如命。《海岱会集》十二卷,为明代青、莱八位林下闲居之士唱和之诗,“八人不以诗名,而其诗真朴闲雅” 。李文藻在《海岱会集跋》中说:“文藻十五六时,即闻有《海岱会集》一书,访遍旧家不可得。年来,耳闻书贾刘雪友有写本而不肯假观,为买一裘始许录副。时值深冬,寒甚,呵冻手抄,于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十五日蒇事。”他的学生阎相蕙在这篇文章后面作识说:“南涧先生于乾隆壬申(1752)抄成《海岱会集》四册。这时刚到弱冠年龄,又过了七年即1759年登乡榜。在他人,雷此少年,非逐逐于纷华,即营营于举业,谁能以一裘重资抄此不急之陈编乎?好古之笃,世岂复有此人哉!”另外,凡先正诗文可传者,他必定“访其遗书刊行之”。德州诗人卢见曾、宋弼选《山左明诗抄》,李文藻为其搜集登、莱、青诗人数十家。选好后,卢见曾获罪抄家。李文藻闻讯后,急驰德州求于官库,刻于恩平任上。他听说学者王昶家藏有惠栋《惠氏易汉学》诸书,即“挥汗借抄,不以为苦”。他曾节衣缩食,刊印《贷书园丛书》,后还拟陆续刊刻学术价值高而作者无力刊行的名著。一九三零年,王献堂扩充山东图书馆,得其藏书颇多。王氏在《九经古义》跋中说:“去秋忝长图书馆,颇欲搜罗齐鲁文献,尤注意周、李二家藏书,一念所召,竟于去冬及今岁春初,陆续收得南涧书及批稿本数十种。”由此可知文藻有很多藏书散落于民间。


李文藻曾把生平所藏、所见、所闻的书籍编成《所藏书目》、《所见书目》和《所闻书目》,每部分都列其作者、版本及提要,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李文藻为搜集、整理和保存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沙嘉孙在《山左著名学者王献堂先生事略》中称赞说:“近三百年来,山东目录学大家,首推李南涧与周书昌。”



著录颇丰富   金石称先驱


李文藻不仅有书癖,他的金石癖尤甚,他自称:“敢言著录追欧赵,不是藏书为子孙。典尽羊裘买胶墨,图将跋尾遣辰昏。”他甚至说:“登梯百仞眵两胪,夙所癖嗜宁惮劬,病且死即理山隅。”他对于金石书画的搜集研究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其“所过学宫寺观、岩洞崖壁,必停骖周览”,见有古碑刻石必拓之。《金石学录》记载了他这样一段趣闻:“尝乘舟出迎总督,小憩南海庙,命仆打碑,秉烛竟夜,比晓,问总督舟已过矣。”他在桂林府同知任上,足迹遍及桂林及其他地方岩洞,“不数月而衣物典尽,纸墨梯架之费实不能继”。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中了毒瘴,染上了疮痈。


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李文藻搜集了丰富的金石实物和拓本。他进一步利用这些资料与《诗经》、《尚书》等古籍相参证,辨其正误。如他对朱彝(yí)尊所谓“刘鋹(chǎng所铸千宝塔和铁塔并立一屋中,一作记、一题名”之说有怀疑,便亲自到广州光孝寺拓龚澄枢造铁塔记及造千宝塔记,进行勘验,证明朱氏之说是不对的。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李文藻撰写了《泰山金石考》十二卷、《益都金石考》四卷、《金石书录》四卷、《山东元碑录》一册、《云门碑目》一册、《尧陵考》四卷等大量金石学著作。另外,还留下了许多未成书的材料。他对金石文著录之多和考释之精,都超过了前人。清末,山东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刘懿荣等都对他推崇倍至。李文藻实开山东金石学之先河,晚清涌现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金石学者,和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方志后世法  撰辑创新制


李文藻从未想以修志扬名,然而,他却成了清代方志学纂辑派的开创者、著名的方志学家。他编纂的《历城县志》和《诸诚县志》,凡起例、考证以及行文等,都达到了当时的高水平,在我国方志编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乾隆二十四年(1759),李文藻应诸城知县懋让的邀请,编纂了《诸诚县志》,凡四十六卷、四十多万字,分图、总记、考、表、录列传六类。《山东方志记要》称,“内容丰富,详略得体,行文流畅,记事简括,力循史笔,严于考据。”其中“总记”,通记古今政事要闻,田赋加免,灾异变故等,有重要的资料价值。“考”,占全志篇幅的四分之一,旁征博引,考证订误,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在“古迹考”中,对历来有争议的齐长城问题,越王勾践徙琅琊问题,都作了详尽的考证。特别是“列传”部分,大胆创新,为褒扬社会风尚,设“一行传”,使世人有一善行者,亦不予泯没。如记有“拾金数两,坐俟,遗金者至,还之,其人坚问姓名,卒不告”的事情,这在旧志中是很少见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李文藻又与周书昌合编了《历城县志》。共五十目,六十六万多字,是清代纂辑体的代表作,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胡德琳序称,“虽不敢谓毫发无遗憾,而订误却十分之三,补缺者十分之五,益都进士李茝畹,邑孝谦周静函之功居多。”方志大家章学诚称赞说:“考核之精,皆非他志所能及者。”


李文藻生活在“康乾盛世”的后期。这时,正是我国方志纂修史上的鼎盛时期,方志理论的研究与争鸣空前活跃,方志学家逐渐形成两大流派:新派(撰著派)以章学诚为代表,而李文藻则为旧派(纂辑派)的开创者。他在系统地研究了晋、唐、宋、明以来旧志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自己的修志理论。他认为“志与史同也,亦异也。扬往迹以励后来,同也;史编天下之大,志录一邑之小” 。在修志方法上,他主张“宜纂旧文,不著一字,以示征信;引用资料,注明出处,以显示述而不作” 。同时,提倡方志体例宜用图、记、考、表、录、传六体。



古文享盛名  诗歌添光彩


李文藻工于文,他湛思著书,是当时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古文家。他的古文,主要是序、跋、论、传、铭、书、札、记游和随笔等体裁。宗唐宋八大家,兼及归有光,叙事、咏物、议论、抒情、考辨,各尽其妙。如《松亭记》、《杨姑桥东巨洋水造舟记》、《送冯渔山说文记》等篇,工整而不失于板滞,铺叙描绘而不失于雕琢,人物、场面、情景,都描摹得真切生动,《山东通志》称其“诸文皆精妙”。书跋,如《鲁孝王石刻跋》、《鲁相乙瑛置孔子庙百石卒史碑跋》等,皆词意渊雅,考辨精详,清末学者法伟堂称赞说:“考辨皆详备,乙瑛碑跋用笔尤有远致。”其著作有《毛诗本义》、《南北史考略》、《青社拾闻》、《濮雅》、《国朝献征录》、《粤谚》、《齐谚》、《南涧文集》、《师友记》等多种。建国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李文藻四种》等。


李文藻还工于诗,他对诗歌的创作十分喜爱,曾多次表示不愿做官,而欲专门从事诗文创作和金石书画的研究。他的诗歌创作,在“捧檄瘴疠之乡”,踏上仕途,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钱大昕在《李南涧墓志铭》中说:“过岭后,治公事日不暇给,而诗益工,邮亭僧院信笔留题,虽舆隶皆知为才子也。”他的诗“皆自摅所见,不傍人门户,视近代模拟肤浅以为大家,蔑如也”。李文藻的诗歌集中收录在《岭南诗集》八卷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句句皆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表现着他的个性气质,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岭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光辉传统。另外,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突破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历来以言志、缘情为主的传统,抨击时政,反映民瘼,记叙山川景物、历史古迹、酬唱交往等等。在表现艺术方面,博采众长,力求变化,风格形式多样;就体裁而言,古风、乐府、近体、竹枝词等众体皆备;语言方面,他反对涂饰,力求质朴,用通俗朴素的语言,把诗歌写的清新流畅,含蕴深刻,“读之似近而远,似质而雅,似浅而深,中有所得,而不徇乎流俗之嗜好”。他的诗歌创作为流派缤纷、风格多样的清代诗坛增添了许多光彩。  

                 

*作者:刘朝阳,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刘朝阳独家授权「鱼羊秘史」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否则视作侵权。】合作联系QQ:248384306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