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新京报发文,痛斥“神童教育”,呼吁“这个时代该挥别‘神童崇拜’了”,再次引起了大家对教育方式的思考。
作者例举了“神童教育”下的失败案例,指出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追求学生成长的质量,而不是速度。
神童先是童
近年来,江湖上从来不乏“神童”的传说。莱阳14岁神童李向楠提前被麻省理工签约的消息曾经在网上持续发酵,最终被证实为假消息。这让小编不禁怀疑,炒作者的目的究竟是在捧神童,还是在捧自己?
神童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他们异于常人的知识接受能力,但他们首先是孩子,不应该因为自己异于常人的能力就去过早地接受高等教育。老舍先生就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他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东西,万万不可扼杀之。他在谈到自己第2个女儿小雨时说:“至于小雨,更宜多玩耍,不可教她识字;她才刚4岁呀!”老舍先生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和“少年老成”,一看见小孩穿上小马褂,一举一动全像大人,甚至想落泪。
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时,曾以喂鸡来比喻教育。他说:“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果孩子能在玩中找到快乐又学到知识,做家长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赶巧不赶早”
40年转瞬即逝,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然而遭殃的却是孩子。在这种“赶早”教育的思维引导下,家长们只知道争先恐后为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忽略了孩子是否愿意和能否接受。
数学家陈景润对独生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他每天细心听取儿子的上学经历,为孩子的行为出谋划策,从不强行规划儿子的人生方向,任由他的兴趣发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们能在选择孩子的进步之路上,多尊重孩子的兴趣,多“赶巧”,而不是一味填鸭式地充实孩子的大脑,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就自然少了几分强迫性和功利性。
你对“神童教育”有何看法?你是如何铺就孩子的成才之路的?点击右下方“写留言”说一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