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作曲家 > 伴读 | 智力商数:天才都是神童

伴读 | 智力商数:天才都是神童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为了生活是桩美妙的事而生活。Rebecca Mock


「所有的天才都曾是神童」

2017年 第2期 节选自《发现母亲》 

#21天半读记# 第二天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虽然神童不一定都能成为天才,但天才却似乎无一例外都系神童。这是我对天才进行研究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在进行早期教育研究时,虽然我不断地受到“天才从神童开始”的刺激,但我一直不敢相信这个命题的正确。


尽管我知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林传鼎先生对34个历史人物研究后就认为他们的智力在儿童时代都获得了突出的发展;也知道推孟对超常儿童数十年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样的看法;还知道高尔顿的天才出自遗传的学说,但我一直不敢真正相信!


让我最终形成、相信这一观点的,是我在看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外国著名小提琴家辞典》和《外国著名钢琴家辞典》后。



由于多年养成看辞典的习惯,这两部辞典在翻看时也没有什么更深的用意,只是随便翻翻。


可是当我看到这些著名天才演奏家几乎都是四五岁学琴、七八岁公开演出、十二三岁就已誉满天下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尽管我研究儿童教育已有十多年,尽管我相信神童出自早期教育,尽管我朦胧中认识到天才可能从神童开始,但还从来没有感受过这么多神童与天才合二为一的壮观现象,还从来没有想到这个最具天赋的艺术领域居然同早期教育关系如此密切!


于是我一鼓作气地对这些音乐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群体、犹太天才群体以及各类天才群体进行了颇具工程的分析,分析的结果让我确信那些有大成就者都是神童出身!



既然天才都是从神童开始,那么人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甚至还将天才与神童对立起来,如某某天才小时候是“笨蛋”“傻瓜”等?原来根子不在其他,而在于人们理解、衡量神童的标准有异。


在阐述人的智力时,我以为斯皮尔曼的双因素论比较直观简洁。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组成,一般因素是指人的全部认识机能共有的能力,也就是基础因素,而特殊因素则是关于特殊机能的能力。



遗憾的是,斯皮尔曼像我们一般人一样,把基础因素的作用夸大了,认为它是天才与白痴相区别的标志,其实它仅仅是正常与白痴相区别的标志。再加上基础因素也即智商测试的不完善,那些心理学家认为是基础因素的,其实并不是基础因素,这样测试起来就不可能准确。


因此科学界认为智商是测试不出天才的,在基础因素的智商测试面前,天才并不是神童。


但是,如果测试他们在今后发展领域里的特殊智商,和前面基础智商不同的是,他们的特殊智商却是绝对领先的。


仅以运动领域来说,科马内奇是体操神童,如果让她到篮球场上可能只有到场外捡球的份;刘易斯是短跑神童,如果用国际象棋来测量则可能连初级段位也不能取得;聂卫平是围棋神童,如果以拳击定胜负则只能被打得鼻青脸肿;邓亚萍是乒乓球神童,如果让她跳高也许连一个中学的校队也进入不了……


体育运动尚且如此,更何况比这远为复杂的智力领域里了。




既然天才都是从神童开始的,为什么很多神童尤其是那些大神童最终却不能成为天才呢?


我的回答有两点:其一,这些神童都是基础智商上的神童,他们没有非常偏重爱好方面的特殊智商,这样他们在进入专业领域便无多少优势可言,从而不能成为天才。


其二,天才是经过层层淘汰后的结果,非常不易获得。天才之于神童,犹如果实之于花朵,并非所有的神童都能成为天才,正如并非所有的花朵都能结出果实一样。


我们看那桃花、那梨花、那杏花绽放时是如何绚烂,可最后能结果实的不过百分之一二乃至千分之一二!


所有的果实都曾是花,所有的天才都曾是神童!


因此,我同意心理学家柯科斯的话:“成就最大的超常人物,在他们的儿童时代,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超常儿童。”



【本期推荐】

-作者-

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当代中国家庭教育领军人物。著作及编撰有《新大学人》《发现母亲》《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超薄学习》等。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贡献成绩,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

-主播-

王晓霞,中国网教育频道新媒体主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教育名人堂》访谈节目主持人。


- 参与投稿-

如果您喜欢朗读,可以将音频发送给我们,

也许您就是我们下一期的主播哦!

当然,您也可以推荐有价值的文章,我们一起分享!

机会均等,只要您爱,我们就提供平台。

有一种陪伴,叫不孤读。

咨询热线:010-88824912

您的作品发送至edu@china.org.cn

想要加入中国网教育频道伴读群”
可添加小编微信“zgwjypd”

更多福利等着您!

往期回顾

伴读 | 一杯咖啡,一本书,成长路上不孤读

伴读 | 现代中国已很少家庭教可言(2017年第1期)

策划:王晓霞

音频制作:实习生 罗敏

文字编辑:祝颖丽

排版:刘昌

设计:实习生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原著已经授权,此文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参与#21天伴读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