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相声演员郭德纲接受采访。主持人问:活得明白是需要时间的吗?
郭德纲说:“不需要时间,需要的是经历。3岁经历一件事就明白了,活到95岁还没经历还是不明白。但是吃亏要趁早,活得一帆风顺不是好事。从小娇生惯养,没人跟他说过什么话,65岁走在街上谁瞪他一眼,他可能当场就猝死。如果从一出生就挨打,一天挨八个嘴巴子,他会像铁罗汉,活金刚一样,什么都不在乎”。
虽然举例有些夸张,但是话糙理不糙。一个人从小活得太顺利,还真未必是一件好事。三国时期的诸葛恪便是一例典型。在他人生的前50年里,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做什么成什么。可当他50岁第一次面对重大失败时,整个人都慌了,乱了……
诸葛恪的家世非同寻常。他出生在三国的一个明星家族——诸葛家族。老爸是吴国高管诸葛瑾,二叔是蜀汉CEO诸葛亮,还有一个同族叔叔是魏国高管诸葛诞(还是司马懿的儿女亲家哦)。史书称“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优秀的家族基因在诸葛恪身上显现无疑。史书记载,他“少有才名,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是朝廷内外公认的神童。
有一次孙权大宴群臣,突然让人牵了一头驴进来,驴脸上贴着张纸条,上写“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其实是拿诸葛瑾的大长脸开刷呢。这时,诸葛恪小朋友萌萌哒地要了支笔,在纸上又填二字,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孙权乐得哈哈大笑,真把那头驴送给了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叔(指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问他原因,诸葛恪说:“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我叔叔不知道,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
厉害厉害……
有次蜀国使者来访,孙权对使者说:“诸葛恪喜欢骑马,回去告诉你们丞相,为他的侄子选一匹好马送来哦。”听到此话,诸葛恪当即跪地拜谢。
孙权说:“这这这,我就是说说,马还没送来,你急着谢啥?”诸葛恪说:“蜀国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马厩,只要您下了指令,好马自然很快就会送来!”
这马屁拍得,就问你服不服?
总之,家世显赫、天资聪颖、能说会道、年少成名,再加上深得帝王宠爱——如此一个“高配”少年,早已轻松赢在人生起跑线上。
诸葛恪刚刚成年,便被孙权授予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随侍太子孙登。后来太子孙登英年早逝,,唯有诸葛恪安然无恙,并一路晋升。
掌管军粮的徐详去世后,孙权曾任命诸葛恪接替徐详负责军粮供应。粮草乃军队命脉,让初出茅庐的诸葛恪担此重任,连他远在蜀汉的二叔都替他捏把汗,忙写信传话东吴,说侄儿干不了这活儿。于是孙权又把诸葛恪从后勤调到了前线,让他直接领兵。
31岁那年,诸葛恪做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率领骑兵三百人,收服了丹阳山上的十万山民。因此地崇山峻岭,民风彪悍,东吴多年征讨,都无成效,所以当初众人皆不看好,他爹更是极力反对,甚至悲观预测道,“有你小子在,咱家迟早要完!”可是谁也没想到,诸葛恪竟然做成了!
做过粮草官的他,想出一损招:守在庄稼地,长一茬割一茬,我看你们吃啥!果然,山民旧粮吃尽,新粮被收,在饥饿难忍的境况下陆续出山投降。三年时间,诸葛恪靠着三百骑兵,降服十万山民,征得四万士兵,从此名声大噪。孙权授任他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立了大功的诸葛恪没有马上回去,又顺手抢劫了魏国的舒县,把该县的百姓全部带回吴国。紧接着,他决定再接再厉——攻打魏国东线第一重镇寿春。结果被孙权紧急叫停。
也许孙权这时已经意识到,诸葛恪身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急功近利、刚愎自用,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孙权恐怕并未预料到,因为晚年的他仍对诸葛恪一再提拔。
诸葛恪42岁时,被提任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并接替陆逊兼任荆州刺史。诸葛恪48岁时,孙权征召诸葛恪为太子太傅,委以托孤大臣。孙权去世后,年仅10岁的孙亮即位,乖乖拜诸葛恪为太傅。
至此,东吴大权已牢牢握在诸葛恪手中了。
话说诸葛恪一上位就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人气飞速飙升,走到哪都是鲜花掌声。更让他得意的是,第一次和魏国打仗就大获全胜,即为“东兴大捷”。坦白讲,这次胜利多亏天公作美。当时忽降大雪,魏军都在暖身嬉戏。吴军来袭,刚好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但在诸葛恪看来,这就是自己用兵如神的结果。而魏国实力,just so so!
东兴大捷后,诸葛恪被封为阳都侯,加封丞相、兼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
这年诸葛恪50岁,处于功业巅峰的他,意气风发,不顾众人反对,决心起兵伐魏!
诸葛恪亲率二十万大军直抵合肥新城。然而,新城久攻不下,军中疾病肆虐,士兵死伤大半。
军,打得吴军流离失散、哀嚎遍野。即便如此,诸葛恪还在死扛硬撑。直到孙亮连发N份诏书,他才慢悠悠地领兵返回。
诸葛恪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战败为耻,于是怒形于色,将矛头指向孙亮身边的人,认为他们故意和自己作对,于是将他们全部罢免,重新选任。他屏蔽了一切反对意见,并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再次下令进攻青州、徐州……
这一系列举动,让他苦心经营多年的伟大形象,轰然倒塌。
这时,将军孙峻利用诸葛恪丧失人心的机会,向孙亮打小报告,说诸葛恪伺机制造叛乱。而久为傀儡的小皇帝也早就心生不满。于是君臣二人共同谋划了一场“鸿门宴”,将诸葛恪杀害于席间,抛尸于荒野,并灭其三族。从此,诸葛一族在东吴销声匿迹。
纵观诸葛恪的一生,他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
家世、天赋,甚至好运气,为他赢得了一帆风顺的前半生。然而这一切,可以给他自信的资本,可以给他无畏的底气,却未能给他一份对自己的清醒认识。
因为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了,以至于让他忘了——人生本是艰难,战争永是残酷。
所以,一路顺风,也许未必是好事。如稻盛和夫所说,“人生中若缺乏反省,成功即成失败之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