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作曲家 > 神童琐议

神童琐议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题记:前两天于《读书》(1993年第7期)读到此文,很快被吸引,尤其是其中提到的诸如“现代的教育体制对什么年龄该学什么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为了促进学生的竞争,不再注重天赋的才能,而是强调耐心的学习和勤奋的工作”,“无论小时候是不是神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必然付出了极为辛勤的劳动”,“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原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等观点,尤其让我赞同。之所以在时隔两天后的今天晚上才在这里推出,主要因为百度只能找到部分文字,整篇转化成word文档,我还需先通过远程登录学校图书馆在知网下载。不过晚一些也有好处的。这两天通过微信,阅读到两个相关信息,对我别有触动。一是中国艺术报推出的《毛国典:人勤地不懒  守正成新格》,文章较全面地展露了毛老师早年求学的图文故事,核心观点是,毛老师致力于学业的勤奋程度是远超常人的。另一条信息来自我的老师(其实是我的老师郭名询先生的研究生同学,,他发的是自己与女儿微信对话的四页截屏,有趣极了!朱老师的女儿堪称天才学霸,高考以广西文科前几名的成绩进入清华某实验班,现研究生深造于牛津大学。父女俩谈及读书与写作话题时,朱老师一再“强调”自己一刻也不敢耽搁读书学习,朱公主则一再“强调”写作、“创作”的重要性,认为读书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读书当作自己懒于写作的借口,“作为教授要定期有产出有创作”,“有时候带着写作的问题去找资料能收获更多”,“自娱自乐地读书很容易懒散”……“总之一定要勤快,勤于动笔”……我在拜服这对父女的同时,很自然地联想到书法学习中的临摹与创作,慨叹:原来道理如此相通!我是羡慕朱老师的,他已足够优秀,还有这么优秀的女儿,二人之间还可以畅谈学习,无尊无卑,却又亲密无间,真正好一对血溶于水的父女啊!我更慨叹的是,所谓成败,纵然有千百种理由,勤奋总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神童自古至今都有。据《辞海》解释,神童是指聪明异常的儿童。《梁书·刘孝绰传》:“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适亲友,号曰神童。”民间也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之类的传说。宋朝的科举还没有童子科,赴举者称应神童试,可见当时似乎并不专讲论资排辈,推想起来,也许和今天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差不多吧。

国外自然也有神童。莫扎特四岁作曲,帕斯卡尔十一岁写作论文,雨果十三岁赋诗,可以说不胜枚举。据法国《读书》杂志第210期(一九九三年三月)报道,法国国家图书馆正在举办一个名为“天才之春”的展览会,同时出版了一本《神童目录》。但是神童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年龄限制,却从未有过统一的规定。。

从古代直到中世纪,年龄就是知识的标志,、出类拔萃的黄毛小儿只能是非神即妖,因此被称为“神奇的儿童”。克尔特人和亚瑟王的传说中有个巫师梅尔兰,据说便是魔鬼所生。战功赫赫的马其顿国王伟人亚历山大(公元前三五六—三二三)虽然实有其人,是马其顿国王菲力普的儿子,但是在民间传说中,他真正的父亲也是一个魔鬼。当时还有一种流传至今的传说,即有的孩子生来便了解前世的一切,一拥有上一辈子学科的知识。这种传说后来见于科幻小说,目前时有报道的在国内外发现的“再生人”,大概也属于这一类。

在注重知识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本义上的神童,十岁的儿童到索邦(巴黎大学前身)听课也不会令人惊讶。十六和十七世纪是神童辈出的时代,从路易十四的宫廷开始,欧洲各国的宫廷和沙龙都以神童为荣,因此产生了一大批小画家、小诗人、小音乐家和小科学家。这些神童大多出身于贵族世家或书香门第,在推崇神童的社会风气下得益于父母或家族的培养和薰陶。同时神童的年龄也有所放宽,例如十八岁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的数学家克莱罗特就被誉为神童。一六八八年,亚德里安·巴耶出版了一部《著名儿童辞典》,把二十岁规定为神童的年龄界限。

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或论教育》中,通过分述爱弥儿在婴儿、幼年、少年和青年四个时期的成长,提出了启蒙主义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该顺乎儿童的天性,不能拔苗助长,因此让孩子从小生吞活剥地学习各种知识、并誉之为神童的贵族式教育开始受到怀疑和批评。由此对儿童的早熟形成了新的观念:早熟不是指知识的多少,而是指感受事物的能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时期,神童被称为灵童,,而是指富于灵感,实际上当时的神童都不是孩子,而是头脑聪慧的青少年。

法国大革命打破了门第观念,成功与否越来越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天才出于勤奋的理论便由此而来。这种观点虽着现代教育的完善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现代的教育体制对什么年龄该学什么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为了促进学生的竞争,不再注重天赋的才能,而是强调耐心的学习和勤奋的工作。因为儿童无论多么聪明,也只能模仿别人,至多只能象神甫那样熟练地背诵经文,毫无创造性可言。要想创造,就必须努力学习,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际上,无论小时候是不是神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必然付出了极为辛勤的劳动。因此并不奇怪,法国《读书》杂志上这篇关于神童的文章,题目竟是《神童在今天令人怀疑》。

人是有智慧的生物。在我看来,只要不是傻子,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几分天赋。俗话说“十岁的神童,二十岁的秀才,三十岁的庸人,四十岁的笨蛋”,意思是说光有天赋不去努力也无济于事二据报载,有的高材生由于时乖运赛而失去了应有的上大学的机会,最后从天才沦为庸人:便是典型的例子。人在婴幼儿时期几乎无不惹人喜爱,但其中有多少能使望子成龙的父母如愿以偿?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原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笔者去年有机会到过张家界,看到的景象至今难以忘怀。当地有几位女青年专门为游人唱歌,明码标价,这虽然于民风的淳朴不大相宜,但在商品发达的时代也属于正当创收,无可非议。然而当游人从又高又陡的山上下来时,石级两旁竟站着许多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孩子,他们不去上学(不知当地有没有学校可上),却扯着嘶哑的嗓子不时地“唱”几句山歌,引得游客出于同情而纷纷解囊。他们的父母不让他们读书,而让他们冒险登高,整天在寒风中伫立,是为了赚几个钱而站污孩子的童心,还是在做着让孩子成为大歌星的美梦?女孩子稚气未退便知道伸手要钱,前景如何真令人不寒而栗!

(注:图文无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