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躺糖(富书签约作者)
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
知乎网友@溴化银 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加入一个新的圈子,谈起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她说自己兴趣爱好广泛,但大多三分钟热度。
那时候,她习惯性地觉得,“三分钟热度”是个常用的贬义词。
但有一个学希伯来语的前辈沉默了一下,回了她一句:
“没关系的。有三分钟热度,就有三分钟收获。”
这网友后来说:
“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只是如果我将来有孩子,有学生,有任何人,在犹豫是否应该尝试并需要我的开导,我就要说这句话。”
如果我们说一个人做事“三分钟热度”,大意就是说他一开始对某事很感兴趣,但接触了一段时间就没了最初的热情,觉得坚持下去也没意思,最终放弃。
我们都觉得,这个词是贬义,所以从小到大,无论爸妈还是老师,总是一脸严肃地告诫我们:“做事不能三分钟热度,一定要有始有终。”
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病”,总是殚精竭虑思考如何去治疗,却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个病本身到底成不成立?
1. 没有“三分钟热度”,何来人生的探索?
与“三分钟热度”相对的是“有始有终”,这是我们都追求的事情,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并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继续下去的意义何在?
我们都希望,自己一懂事就能找到自己的志向,并为之奋斗终身,但像那样从小就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实在太少了。
绝大部分的人,就是在不断的“尝试-放弃-再尝试”中,才寻找到自己人生真正的目标。
如果没有“三分钟热度”,何来人生的探索?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有一个“彩虹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
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
在不同的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生任务。
舒伯认为,在建立期之前,也就是约25岁以前,人生的任务就是“三分钟热度”,不断去尝试每一样可以尝试的事情,并从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我的大学同学阿文,大学四年,他的关键词就是“三分钟热度”,什么事情一感兴趣就去钻研,但总是很快就放弃了。
大一时,他立志做个学霸,每天早出晚归,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但没过几个月,他又喜欢上了电影,想要自己拍一部电影。
那时候,他每天不是在宿舍看电影、想剧本,就是跟着剧组当工作人员,现场感受拍摄的氛围。
看他那劲头,大家都以为,这小子这次能定下来了吧?没想到一年不到,他又决定,开始创业。
所谓的创业,其实只是接了个旅行代理的活,挨宿舍地派传单、做推广,每次看着他奔波的样子,大家总打趣:“大导演,怎么跑来派传单了,你的电影拍成什么样了?”
每当此时,他总是笑笑,也不吭声。
后来,他还写过小说、做过新媒体、打过篮球、学过萨克斯…换兴趣简直比换女友还快。
毕业之后,他的消息就没怎么听到过,我们再见面已是上个月同学聚会。
此时他已是某知名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年薪加分红已经过百万,大家都赞叹不已:当年“三分钟热度”的小子,怎么现在这么厉害了?
面对大家的感慨,阿文停顿了十秒,一脸严肃地说:
“我以前尝试过很多事情,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三分钟热度’,但每一个三分钟,我都全情投入,直到确信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我才会放弃。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我认清了自己究竟是个什么人,也找到了自己最想要做的就是广告,并坚持了下来,这才有今天的我。”
阿文的话顿时让现场安静下来,因为大家从来没想过,原来“三分钟热度”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
不少人平时总被教导, “要不不做,一做就要坚持”,问题是,做了之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难道还要继续下去吗?
不少人害怕被打上 “三分钟热度”的标签,陷入两个极端,要不就是咬牙做着自己不喜欢、不适合做的事情;要不就是干脆躲起来,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
心理学家亚瑟·夏皮罗就说:
“我们需要行动,通过行动而学习;通过学习而了解,通过了解而经历奇迹,通过奇迹而拥有智慧,通过智慧而发现简单,通过简单而引起注意,通过注意——最后我们明白我们需要做什么?”
“三分钟热度”,其实是勇于尝试的后果,因为肯定不是每一样事情你都会喜欢。
你说怕自己不能坚持,但连试都不敢试,你怎会发现那个能让自己保持三万分钟热度的事情?
2. 人生的乐趣,不在于结果,而是过程
有人或许会说:“只尝试三分钟,都没有坚持下去,你能得到什么?”
问题是,如果我只把这当成兴趣,只想试着玩玩,为什么一定要有什么成就?
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钢琴神童,年纪轻轻就获得无数赞誉,还开了自己的演奏会,但后来却说,自己不想继续弹钢琴了。
他的家人一下子急了,轮番劝他,都说你都到这地步了,怎么一点毅力都没有,选择半途而废?
但小朋友就是不听,就是不肯弹,在旁的一位记者问:“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想弹了吗?”
他忸怩了一下,最后说:“我本来觉得弹钢琴挺好玩的,现在不觉得了。”
或许你会觉得,这个小孩子实在太傻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选择不是也值得赞扬吗?
他弹钢琴,只是为了快乐,和有没有毅力完全没有关系,一旦不快乐了,就选择停下来。
我想,但凡是喜欢用“成功”为标准评价人生的人,一定没法享受这样的乐趣吧?
你可以说,他放弃了,什么都没收获,但快乐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收获吗?
3. 每一个三分钟,都没有被浪费
罗大佑曾经说过:“假如一首歌的长度是3分20秒,你听完了,就有3分20秒的人生被改变了。”
一首歌如此,你做过的事情也是如此,哪怕只有三分钟,它依然能够发出微弱的光,在你的人生路上给予你想要的温暖。
就像我的朋友阿文,大学时的“三分钟热度”,不仅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还极大地拓展了技能。
因为知识面广,他总能从固有思维跳出来,想出不一样的观点;因为打过篮球,他的身体一直很好;因为跟过剧组,他知道广告片怎么拍最好;因为做过销售,知道如何和甲方交流…
虽然他很多事情最后都没能坚持下来,但做过的事情,都留在他身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无独有偶,被誉为“台湾广告教父”的孙大伟,也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主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刚开始工作,做了不喜欢就换,或是看到更喜欢的就跑去了。以前我最久的行业没有超过2年。”
在32岁以前,他就是常人所说的异类,开过贸易公司、开过花店、做过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当过副导演…
直到32岁,他才选择把广告作为人生的方向。之前被视为“不务正业”的诸多尝试,反而成了他最大的优点,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了解,最后在广告业一待就是几十年,最后成为“台湾广告教父”。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功不唐捐”,出自《法华经》,原句是:“若有众生、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福不唐捐”后来被写成“功不唐捐”,意思就是“你付出过的努力,绝不泡汤、绝不白费。”哪怕再小、再不起眼,也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胡适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
所以,怕什么“三分钟热度”?先去做了再说。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心里还是会忐忑,如果我这个人就是懒惰、怕难怕输,总以“三分钟热度”为借口,那怎么办?
那么,我就教大家几个和“三分钟热度”和平共处的办法。
1. 三分钟热度,也要有三分钟努力
与其纠结自己能不能坚持三分钟,还不如考虑如何把这三分钟效率最大化,获得最大的收获。
所以,如果你对一件事感兴趣,先别问自己能不能坚持,也别问最后结果如何,先投入百分百去做。
这样一来,即便最后你发现这不是自己想坚持的,那这三分钟也不会白白浪费。
2. 及时止损,放弃沉没成本
经济学有个理论,叫做“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发生且不可回收的支出,譬如时间、金钱、精力。
假如你花了50元看了一场不好看的电影,那这50元就是沉没成本,而且已经无法挽回。
你能做的,就是在发现电影是烂片之后立刻离场,不然损失的不仅是50元,还有看电影的两小时和自己的美好心情。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现在从事的事情,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天赋可言,那就及时止损。
从里面跳出来, 不要怕被嘲笑“三分钟热度”,你的时间宝贵,不能被过分蹉跎。
3. 给“三分钟热度”定一个时间和数量界限
在根据舒伯的 “彩虹理论”,25岁之前是被鼓励“折腾”的,但在建立期和维持期,也就是25岁到65岁,你的人生就应该逐渐稳定下来,不能随便“三分钟热度”了。
所以,请抓住生命中最能折腾的几年,即便多点“三分钟热度”也没关系。
除了时间限制,还有数量限制,毕竟人的精力有限,总不能一直在折腾。
找出一张白纸,写上“我这一辈子必须要做的事情”,然后一件一件开始列吧。
出一本书、跳一次降落伞、去南极看企鹅…自己想做什么都一一列下来,然后再分解到自己的人生之中。
美国“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教授曾在他的《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中写到:
“列下你一个月、六个月以及终生愿望,并按照优先顺序,在以后的生活中优先完成。”
人生是你的,决定权也是你的,别等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才发现自己一直做的都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就像《春风化雨》说的那样,“在死的那一刻发现自己没有活过”,这是多么可怕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有一句话这么说:人的一生只有30000天,你是活了30000天,还是只活了1天,却重复了30000次?
这个世界上,活出自己的精彩的人不少,但更多的还是毫无生机、行尸走肉的人。
趁我们还年轻,多点去尝试吧。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我不能,而是我本可以。
汹涌着热情的“三分钟热度”,一定能让你的人生充满愉快,让你的灵魂熊熊燃烧,只要好好对待它,你的人生一定会充满精彩。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今天30℃!接下来的天气让人不敢相信
杭州新郎高高兴兴去提亲,结果女方说……
40万现金放冰箱大火烧掉一半!结果…...
请12个人吃饭花800元,亲戚在背后却说......
16个懒人拉伸动作,拯救“久坐病”!
编辑:倪諵
祝愿你们都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