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一场8000人只能录取60人的幼升小选拔,引来了一批“懂得核反应堆”“学微积分”的优秀的幼儿园“牛娃简历”,被戏谑“超过爱因斯坦”的神童。
文中发布的一些“幼儿简历”截图显示,这些以孩子口吻写出的“自我介绍”,成了父母们的“写作比拼”。
“继承了复旦硕士老妈的语言能力,三个半月我开口说话,一岁熟练表达意愿,旅途中还会主动和美国的游客用英语聊美杜莎和居里……”
“拥有清华博士老爸强大的数学基因,中班时就能进行百以内的混合运算,也知道小数、分数和负数……”
“托班的时候就学会了时间管理,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爸爸一起听微积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平时喜欢的游戏是编程,会用Swift语言编写代码……”
简历中频频出现“高学历”父母、超前能力、甚至一些专有学术名词,让不少网民直呼“大开眼界”,更引发网友们的“吐槽”:“别人家的娃从没让我失望过”“三个半月就开口说话,违反了人类发展规律”“幼儿园就会这么多,还读什么小学?老师都没你懂得多”……
其实,先不说这些“神童简历”有没有注水之嫌,又有几分可信度,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神童简历”背后,是一群焦虑的父母,一群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许多家长的教育期许,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本该遵循孩子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顺理成章之事,却被莫名地赋予了争相“抢跑”的急迫与焦虑。曾几何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思维甚嚣尘上,孩子智能培育的“关口前移”越来越不靠谱。3岁就会了6岁该学的东西,6岁已学完了10岁的知识,似乎孩子智能潜力无限,学习越早越好、开发越快越好。
有专家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
曾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少年天才宁铂,两岁半,;三岁,数数能数到100;4岁,认识400多个汉字;5岁提前上学……后来他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可是,他曾报考过3次研究生,却都因太惧怕失败而放弃了考试。成年之后抛妻弃子,出家为僧。“第一神童”使其轰动一时,他的经历又让人扼腕叹息。
宁铂曾说过,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绝不会再读少年班。
家长的用力过猛,累坏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
有一篇题为《牛蛙之殇》的文章,讲的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了孩子能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牛蛙模式”的教育。从此,孩子被剥夺了童年所有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马不停蹄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为了赢得这场“牛蛙战争”,家长用高剂量、高添加的饲料催着孩子长大。结果,孩子不堪重负患上了抽动症,未能进名校。不得已,全家决定用移民来改变孩子的求学命运。
各式的“神童教育”,也让人不禁想到了最近热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刚刚已经迈入富豪行列的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融入上流社会,决心将女儿送到最好的私立学校,他们不惜做任何事,即使是欺骗和做假。
他们购买了昂贵的学区房、发奋学习英语和礼仪、换了豪车、全身上下穿起了名牌,然而,让拉吉夫妇绝望的是,当地最好的5所私立学校,已经有4所拒绝了他们。当爱妻如命的拉吉发现,走不通自己上层通道这条路时,做出来铤而走险的决定:假扮穷人!争取从25%穷人孩子的配给中获得一个名额。
在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之后,承受了剧烈的道德煎熬的拉吉,决定勇敢纠正自己犯下的错误。最终拉吉完成了自己的心理救赎,将女儿送到条件比较差,却能得到真正快乐的公立学校。
啼笑皆非的剧情背后,更多的是我们对于教育和人性的反思。在这场“起跑线”的较量中,谁抹杀了天性,谁终结了兴趣,谁扭曲了教育,谁丢失了品格?也许,这才是我们更该深思的问题。
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父亲曾说过一句话:“儿幸晚成,无害也”。如果成功有捷径,那么按部就班或许就是其中的一条。
然而,没有多少父母,内心强大到有勇气让孩子慢慢成长。主持人孟非也不提倡赢在起跑线,所以女儿也从未上过兴趣班。但是,刚读一年级时,别的同学都会的知识,他女儿却不知道,于是,孟非被老师叫到了学校。孟非很纳闷,一年级就应该教那些启蒙的知识才对啊,要不然还上什么一年级,直接上二年级就行了啊。可是,就算你不想给孩子压力,老师和别的家长也会给你压力。最后,孟非不得不屈服,给女儿报了补习班。
让孩子能按部就班成长的背后,是父母拼尽全力的努力。演员邓超曾在一次记者发布会上,被问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说:“我现在不给孩子报任何补习班,就是运动,让他彻底地享受童年。输在起跑线就输在起跑线,我不要他有那些学习的压力。”
有网友评论,只有邓超才有底气这么说,即使他孩子全校倒数第一,也没关系,因为优秀的父母已经帮孩子负重前行到罗马了。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里,反其道行之,让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骄不躁、按部就班地成长,居然成了父母最大的成功。
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把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书中曾经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海桑有首小诗《一个小小孩》: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孩子,我宁愿你按部就班,慢慢来,就算时光不等你,我愿意用尽全身力气去等你。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有我陪你。
(来源:中宏网 贾芳)